牧藝散語2.2
目錄
51府城王醮
53反老還童
54返璞歸真
55神明借金
56練習呼吸
57畫蛙憶昔
58金酒時空
51府城王醮
乙巳年夏秋間,府城普濟殿舉行一八〇年一科的「王巡醮」,農曆閏六月十七日,於安平漁光島海灘,送王船儀式後,畫下完美句點。以普濟殿主祀「代天總巡狩威靈王」池王爺為主神的四聯境王爺祭典,自夏至豎燈篙以來,歷經兩個月的祭儀過程。立秋後三天期間,出動台南地區數十間廟宇神輿、陣頭,交陪遶境,場面盛大而轟動。
府城普濟殿近現代以來,首度斥資新台幣四百五十萬元,打造一艘「帝王級」類似古戰船的王船。船身依神明指示,以黑色作為主調,飾以擂金、粉邊彩繪,結合民間藝師精心打造,精緻美觀,氣勢磅薄,相異於台灣其他地區「王船醮」的王船型制。當王船神將、裝備就位,祭儀完成後起錨,由千百信眾牽引出廠,以陸上行舟的方式出巡遶境。由主祀神明池王爺領旨,陪祀神明觀世音菩薩與法主公,聯合代天巡狩,以巡察人間善惡、掃除邪魔、庇佑蒼生福祉為宗旨,激起本地及四方信眾積極參與,蔚為府城百年盛事。
該科「王巡醮」,雖已圓滿結束,欣見民俗盛事熱鬧收場,心中卻暗自讚嘆「池王爺」正神靈赫,在身份別載三百餘年後,首次藉由廟會行動,隱然作出「正身」的起手式,將重新掀起一段有清以來被刻意隱藏的歷史公案。據《重修台灣縣志》記載,普濟殿自清代就有王巡醮傳統,歷史反推一八〇年前,恰為十九世紀中期,正值鯤鯓王被清政府強迫中斷「王巡」府城的空窗時期。乙巳一科,普濟殿依主神意旨,選在三個甲子後,再續「王巡醮」盛典,其意涵深遠。
近三百年來,台灣南部王爺信仰殷盛,歷經清代及民國地方史記載,咸認為「池王爺」與五府千歲之「五行王船」唐代瘟神說有關。普濟殿號稱全台王爺首廟,據一九七三年,普濟殿印行之《池府千歲略歷暨普濟殿沿革》一書,紀錄池王爺,為北宋泉州同安人,俗名陳文魁,夜見瘟神降毒於池,恐鄉民飲用,乃自殉以救鄉人,被奉為神祇。近代地方史者石萬壽先生,主張普濟殿的池府千歲,實為同安人陳永華升天後,奉派出任鎮守天門之元帥,被洪門信眾奉為神祉。
普濟寺原為坐南朝北之佛教廟寺,主祀觀世音菩薩。一六八三年,康熙永曆年間重建,經寧靖王朱術貴改命名為普濟殿,主祀「池王爺」,改方位為坐北朝南,表明不願北向臣清之大漢民族氣魄。廟中對聯有「代天綏北鎮;護國被東瀛」、「普庇台疆霑勝德;濟扶海宇沐王庥」、「伐暴除邪保境長存唐劍印;南巡北狩安邦高署漢威儀」、「普救黔黎釜鉞森嚴存漢節,濟延赤子樓船壯肅紀唐勳」,儼然為明末官設之鄭氏廟宇。建廟始衷,雋入神龕門柱,對聯文字歷歷可考。歷經有清一代,廟方主事,為避開因政治意識形態,可能滋生的迫害,只得隱去歷史真相,將時空關係邈遠的宋代陳文魁,替代府城民間崇敬的明鄭王爺。
鄭成功為南明招討大將軍,封延平王,南明隆武帝賜姓朱,被尊稱為國姓爺。一六六一年,率大軍從鹿耳門入台江,驅走荷蘭人,建立台員為明鄭王朝,奉南明為正朔,在歷史上與清初年代重疊。臺灣明鄭時期至一六八三年,廿二年經台期間,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臧三世。一六八一年,明鄭參軍陳永華,將安平自宅改為「池王府」,奉祀鄭王爺神尊,泉州話「鄭」、「池」同音,以欺瞞滿清官吏不識台音,其深思遠慮與精緻細膩的心思,將府城人們熱忱崇祀鄭氏三代之真實事件,隱瞞近二百年,直至一八七四年,始由倡建台南延平郡王祠的台灣本土進士楊士芳等人,揭示民間奉祀「池王爺」的歷史之謎。
回溯一六九九年康熙年間,受清政府強勢招撫,將鄭氏祖孫三代,移靈回福建南安。鄭氏靈柩沿水路由台南安平至南鯤鯓,在王爺汕停留候風,南鯤鯓成為「鄭王爺」靈襯離開台灣前的最後駐留點,神話傳說紛起。此後,南台灣百姓普遍建廟崇祀,池王府、二王廟、三老爺廟、五府千歲等,王爺信仰從此興起。咸豐年間詩人劉家謀一首《鯤鯓王》:「競送王爺上海波,烏油小轎水邊多;短詹三尺風吹起,斜日分明露翠娥。解從經史覓新傳,自有文章動鬼神;夢裡幾曾分五色,年年乞筆問鯤鯓。」,將此意境推想當年,台灣南部沿海民眾,奉送鄭王爺祖孫三代靈柩出海的盛況景象,比對神話傳說,就讓你我自行意會了。
南鯤鯓代天府,奉祀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文獻上亦被認為係「五行王船說」的瘟王爺。如今南鯤鯓廟神龕上,尚留有一八三五年道光年間對聯:「保赤全台永鎮鯤鯓施福澤;垂青弈世曾從鹿耳顯威名」,正說明了南鯤鯓王爺,曾在鹿耳門登陸顯威名。考證府城作為鯤鯓王行台的良皇宮石刻香爐雋字,至十九世紀初,南鯤鯓千歲爺每年農曆四、五月間,由王爺汕起駕,假原水道路線,返回台南「王巡」遶境,已成為府城百年盛事,每回駐蹕一個月期間,各角頭廟宇輪流宴王,受到府城民眾歡迎膜拜的情形,可見鯤鯓王在府城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光緒年間,台南進士許南英詩云:「鯤鯓王入小西門,一月香煙不斷温;回駕遊遍城內外,下船時節已黃昏。」。如此,從文史紀錄、稗野傳說到廟聯、詩詞考證,讓我們連連看鯤鯓王、池王爺與鄭王爺的關係。
台灣奉祀池王爺,神尊造型皆黑臉凸眼,兇煞狀。台灣縣誌描述鄭氏三老爺:「神像俱雄而毅或黝、或赭、或白而皙」,鄭成功經年征戰海上,面色黝黑。逝世時年僅卅九歲,死因各種文獻說法不一。同窗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記載,賜姓死前,嘆:「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也!」以兩手抓面憤恨而逝。
歷數南台灣奉祀黑臉池王爺何其多,府城普濟殿池王爺,既已翻開歷史新頁,眾弟子可知念中祈求者為何方神聖!
52羊奶頭酒
乙巳開春以來,一直為右肩疼痛、手臂不舉所困,一邊接受針灸治療,同時輔以羊奶頭酒飲用,長時間以來,似乎得以緩解症狀,誌以明之。
當症狀發生後,受勸停止右手勞動,幾乎暫停繪畫創作,唯永康社教中心的水墨畫課,還是得正常進行。初期使用右臂頗感無力,提筆沾墨、洗筆,操作困難,還需勞動左手撐托協助。某次上課後,有位學員熱心贈送一大瓶藥酒,稱有助於緩解症狀。遵照指示開封試用,頓覺味道頗為熟悉,才想起年前曾經發生右側腿部神經疼痛一事,北部一位專研人電學及草藥的朋友,曾經兩度贈送類似藥酒。其中一罈已在當時飲用完畢,尚留有一罈,察看外裝紙箱,貼有「羊奶頭」標籤,經確認是羊奶頭草藥複方泡酒。
於是再起出櫃藏的另一罈,分裝小瓶,逐夜睡前酌量飲用。經查民間運用羊奶頭泡酒,通常配入刺五加或山葡萄,一起洗淨風乾入甕,以紅棗、枸杞或當歸做藥引。先以米酒頭浸泡,逼出藥性,再放入高粱酒,封罐放置三個月以上。據傳有些山間特色餐廳,除了供應藥酒供客人飲用,更利用藥頭燉熬,做成藥膳。
羊奶頭全株可食用,味甘、微澀、性平帶寒。民間認為,能柔肝和脾、強筋健骨,能治腰肌扭傷等。從中醫角度來看,羊奶頭含有多種醇類、酯類和葡萄糖甘,在藥理上具有鎮咳、袪痰、平喘等作用。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羊奶頭當藥材,可能具有抗氧化、降血壓及保護心血管等功效。其所含繖形花內酯可抑制蝕骨細胞分化,對骨質疏鬆具有延緩作用。羊奶頭一直是台灣原住民族及客家族群的常用食補草藥植物,原住民取其根、莖切片曬乾,作為泡酒的基材,民間以之作為燉補藥膳的食材,燉煮烏骨雞湯或豬腳,湯頭甘甜味美,葉子曬乾,當作茶葉泡茶飲用,皆具有食補功效,受到特定饕客喜愛。
從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公布的資訊,民間俗稱的羊奶頭,屬桑科榕屬,全株具有乳白色汁液,是一種略帶有牛奶味的無花果,稱天仙果又稱牛乳埔。普遍自生臺灣全島,是低海拔陰濕闊葉林帶,複生矮灌木的一種。狀似無花果的小果實,成熟後呈紫黑色,當地住民常摘取當零嘴食用,因其形狀像羊乳頭而得名。林試所輒經效益評估,認為天仙果具有未來市場發展潛力,感於野生天仙果被過度採集,已著手研擬對策,理出復育管理模式,新增為林下經濟品項。在維繫森林生態與綠覆政策的前提下,兼能活絡山村社區,創造原民部落綠色產業的效益。
一瓶藥酒,一方藥膳,從民間土方到科學印證。一叢灌木,一株草藥,從山林野生,經農政單位研究推廣,羊奶頭已變身為經濟作物,登山林之寶。
53反老還童
近期,發現年逾九旬老母,額頭頂上長出撮撮黑色髮絲,在原已銀白的頭髮上,顯現不尋常的樣態。過去易生幻想、拼湊故事,神智時而陷入混沌狀況,一反往常地,對於前來探視的孫輩,都能準確道出名字,握手言談且神情開朗。無非這是進入其人生「反老還童」時期的跡象,不禁想起多則相關神話與典故。
古早「反老還童」成語,後來又稱「返老還童」,用來形容老年人恢復了青春與活力,由衰老返回青春之意。最早語意出自漢.史遊《急就章》:「長樂無極老複丁」,老翁複丁壯也。由衰老返回青春,本是道教仙家傳說中的「卻老術」,北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卷六九載:「第二返砂,服之一兩,即體和神清,返老歸童。」,卷六○又云「日服千嚥,不足為多,返老還童,漸從此矣。」,皆為道教養生說詞。因此,「反老還童」一詞,已成為人老後,身、心、靈的最佳狀態,臻於神仙的境界。
如果說「反老還童」是人生的一種神仙境界,其實仙神界也有此說。天和仙神中的無極仙童「呂童兒孩子」,又被尊稱為法師公祖或孩子師公,呂為口口相傳,是宇宙眾神仙中,唯一修行至還老返童之神仙,手持日月,無所不至。人羨神仙,南朝梁詩人何遜著《神仙》文中末句:「既變醜以成妍,亦反老而為少。」,總結神仙生活,能夠把醜陋的相貌變美麗,又可以從衰老變回年輕。或許這些只是神話故事,何嘗不是人間美夢,許多世間人們追求的目標。
傳說自然界中,老鷹在四十歲後,必須歷經換喙、拔毛等苦痛過程,在漫長的自隱、修煉、蛻化後,才能重新展翅,得以再續七十年翱翔傲視的生涯。近代頻有科學機構進行研究,實驗證明,認為「反老還童」有其可能性。國外生物研究機構專家公開表示:「我們的研究顯示,老化不見得只會朝單一方向發展,經過謹慎調整,或許能夠逆轉老化過程。」。雖然基因實驗目前僅止於小老鼠,然而對抗老化的概念,已逐漸列入醫藥研發與醫療新法的探究,自古以來人們企求「長生」,未來或真有實現的可能性。
回歸到「人」的生活本位,落實修身養性,或許才是養老的基本功夫。老來能放下什念,回歸純真的自我,當是反老還童的概念。金代詞人馬鈺,在其一首〈平等會〉詞中如是說:「信口便胡轟,不管無腔調。暢我情懷歌舞,一任人笑。還童返老。志在無憂惱。」,無所顧忌,無憂無慮的人生,是何等的自由自在。
九旬老母現象,是事實也是奇蹟,難以明理。反老還童神仙難覓,況乎人矣,人老便老,任他幾何!生活無憂惱便是福。
54返璞歸真
當探討反老還童典故過程,不能不去思索一個人老來的修為,而「返璞歸真」的思維,就是回歸到「本真」,自我認知的方針。
「返璞歸真」又作「反樸歸真」或「返樸歸真」。成語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故事敘述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三獻楚王和氏璧,過程歷經三世楚王,累受屈辱,仍堅持自我判定,樸石中有寶玉的認知,直到剖開石頭,終見美玉的本質。成語被引申,一個人須能革除矯揉造作的心態和行為,摒棄一切外在的虛飾,才能回歸到本真自然純樸的狀態。因此,「本真」直指人的自我認定與修養,在現實社會的壓力干擾和慾念誘使下,能堅守自我的個性和品格特質,終能彰顯本我的人生價值。
「我執」和「本真」,經常是個人一心兩面的思維,或說是人生過程中必經的兩個階段。少年時期的「我執」,或許得以堅定自我努力的目標,產生強大推動力量,努力衝刺,以達成既定的事業目標。既經社會磨練階段,達成人生設定目標後,當碌碌人生回歸平靜,回首反思甚麼才是真正的「我」時,猛然發現,過程中各個階段所得來的名銜,徒具其名,實已虛空,剩下的就只是「我」而已。
閒來經常從網路中,點看「戲說台灣」電視劇,今日觀賞「饕餮愛食神」單元劇。劇中演出饕餮自恃能在天庭宴會中主廚,爭執封神而被貶入人間,歷劫修行,王母娘娘指派媽祖隨機開釋引導,灶神適時提示,麒麟使者潛入其心,干擾測試。饕餮降世於廚師家庭,現女兒身,俗名阿珍,長大後一心想成為獨立的「總舖師」,受到父親反對及現實社會的鄙視。阿珍好勝心強,一再與現實對抗,弄得己身心力交瘁,自尊受損。媽祖及時提示其「執念」過深,必須奮力推出潛藏的心魔,才能回歸天庭。於是在一次受到母親熬湯招喚後,憑著母親的一本食譜筆記,用心研製肉燥飯與獨家湯頭,在路邊擺攤,以歡喜心提供庶民人間美食,心中坦然,終能在盡孝後回歸天庭。
劇中有一橋段,當其心中執念興起,相同配方的肉燥飯,讓人難以下嚥。放下執念,則肉燥飯香傳千里,連挑剔的父親都趕來親嘗。烹得人間美味,不在乎是否擁有「總舖師」名銜,常言「三分食材七分心」,其真心我執也。水墨畫課中,經常與學員戲稱「調色如調味」,創造特色,存乎一心而已。
「反老還童」人生機遇,不可多得,然欲達此之前,必先修得「反樸歸真」,推開「我執」,放下一切,回歸「本真」,才得擁有真正屬於我的我。
55神明借金
台灣民俗中,向神明借發財金,始於某些特定土地公廟,造成該等廟宇香火鼎盛,求財信眾絡繹於途。漸成風氣,更多廟宇,競相效尤,在農曆過年期間,準備一元母金紅包袋,與信眾結緣。
近日觀看「戲說台灣」,相關土地公借金之單元劇,戲說活穴致富與土地公借金還願故事。劇中一位曾受助土地公借金,在諸羅開設麵攤的赤貧人家,育有二子,大兒子阿富,嗜賭成性,小兒子阿貴,殷實敦厚,隨著父親賣麵。麵攤每逢初一、十五不做生意,大量煮麵供應貧困人家、過路與乞丐等,人稱「善人麵」。
某日,老善人為救出身陷火窟的阿富而受重傷,臨終前示意藏有十元積蓄,是為償還土地公的借金,囑咐兒子,得代替前往大肚山一處山洞內土地公廟還願。老人嚥氣後,阿富拿那十元意欲買棺葬父,卻將十元賭輸。兄弟倆無奈,草蓆裹屍抬往山間,途中遇地震,土石崩落,瞬間將老父遺體埋入土中成塚。驚愕間,一位曾受善人麵施捨的乞丐現身,告知其父得此活穴,將庇佑後生富貴。
阿富待在家中,期待財富從天而降,飢餓難耐,外出覓食,遇小狗跟隨,方舉腳作勢欲驅離,狗主人出現,以五百元謝其尋回狗兒。阿富開始豪賭,每賭必贏,積財萬貫,錦衣玉食,快意人生。然好景不常,其父活穴風水遭蓄意破壞,家運敗落,只好重啟父親麵攤,勉以維生。小弟阿貴,稟父遺命,長途跋涉欲前往還願,歷經仙人重重考驗與指點,來到一聚落,沒人搭理,只好到村長府上,說明來意並得知村中有三難,答應尋得洞中小廟後,將懇請神明幫忙,獲得村長次女青睞與協助。歷經三個月勞動還願,土地公允其財富、長壽、美妻三願,阿貴婉拒,僅請土地公協助解決村中三難,土地允其所願,重啟聚落生機,阿貴受村人感激,村長將次女嫁其為妻,布衣返鄉,快樂篤實的承繼其父的善人麵攤。
阿富見弟娶得美嬌娘而歸,探知村長親家頗為富有,尚有長女未嫁。阿富心喜,逼出阿貴口述歷程及手繪地圖,依程前往,先拜會村長,答應還願後解決村長當前最大困擾。神明全程測試,發現其心不誠,雖仍允其財富、長壽與美妻三個願望,但因其未能確實完成三個月的任務,土地公當面告知,第三個願望會有折扣,阿富滿口答應。出洞下山後,阿富主動要求娶村長長女,村長應允,立即辦理婚禮。圓房後隔日醒來,發現妻子粗口暴牙,狀似男人婆,悔之莫及。擔心長女嫁不出去,是阿貴到來之後,村長唯一困擾,因此,大方伴嫁兩大箱金銀珠寶,隨從相伴,讓他衣錦返鄉。阿富從此過著富貴、妻控,賴生不死的長壽生活。
活穴佑生,仍須努力營生,土地公借金,尚得用心經營。順應人情,誠心還願,方能旺勢連年。阿富、阿貴的故事,雖是戲說,寓意深遠,耐人尋味。
56練習呼吸
長期以來,照護健康的護理顧問師,隔周前來上課,經常由於身體受到刺激而致筋肉緊繃,徒增痛感,強調學會適當呼吸,可使身體自然放鬆。突然驚覺,已然活了七十個年頭,居然還不識該如何「呼吸」。
此回示範五種呼吸方式:吹、哈、吸、吐、呼,解析不同深度和氣流的呼吸方法,對於體內機能,各具不同功用。這原是護理師用於幫助產婦分娩時,放鬆、減輕疼痛和藉以使力的方法。中醫界認為,大自然「五運六氣」變化,四季天候冷熱乾濕,時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理現象和身體機能運作。人體小周天,對應著自然大周天的運行,致生五行生剋漢學醫理,首重心理與呼吸的調適。
以「五運六氣」運氣學說為理論基礎,衍伸許多民間流傳的養生保健與運動門派,大都從呼吸起式,如太極拳或太極氣功,強調呼吸與動作間的調適。太極拳「腹式呼吸」,以自然、深長、勻細的呼吸,配合開合、升降、提沉等動作,做到先鬆後緊、積蓄力量,收勢時吸氣,當發力時,配合呼氣送出動作。曾經一段時間利用清晨,參與太極氣功團體練習,其呼吸方式與太極拳相似。老煩教練常說:「練了一小時的太極氣功,數百次的深呼吸,對身體健康就有好處。」。
古代流傳下來的「吐納法」呼吸,就是噓、呵、呼、呬、吹、嘻,六字訣氣功。通過呼吸,激發、調和人體五臟六腑潛能,以對抗病原侵襲,強化自身組織機能,以延緩老化,是一種傳統的養生健身療法。六字訣根據漢學醫理,天人合一與生剋制化的理論。按四時節序,配合臟腑時應,以五音的發音口型,運行呼吸,配合意念和肢體導引,使氣血暢行於五臟六腑之間,以達到健身益壽的功效。
「吐納法」是一種強調呼吸鍛煉的功法,練習深呼吸時,分別發出噓、呵、呼、呬、吹、嘻,六種聲音,以呼吸配合發音方法,古代中醫也用來治療疾病。南朝陶弘景:「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嘻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六個字的口型,分別影響肝、心、脾、肺、腎和三焦。六字訣的發聲和口型,按照字面漢語拼音發聲,配合腹式呼吸,要求小腹起伏。唐代名醫孫思邈一篇〈衛生歌〉,道盡天地自然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其中六句:「春噓明月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秋呬定收金肺潤,冬吹腎水得平安。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常呼脾化餐。」,敘明吐納時機及對人體的作用。
《莊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徑鳥伸,為壽而已矣。」,從呼吸為壽,或引申為去舊思才能納新意。自古論述,學會呼吸,為世人修身、養生、長壽之道,今人亦如是。
57畫蛙憶昔
水墨畫班學員畫來青蛙圖,訂囑其誤後,現場示範,完成一幅〈青蛙親子圖〉。以三開宣紙畫出五隻青蛙,三隻棲於睡蓮圓葉上,向著池塘水面,或靜態蹲踞,或作勢跳水,兩隻蛙兒飄游水面,環護著一群小蝌蚪,另以睡蓮花苞作為襯景。
畫著同時,解說蛙的種類與其生態,學員追問,為何有如此多的常識,於是憶起從前,敘說了一段年幼時期相關的經歷。且說兒時自閉,少與同伴遊戲,獨愛種花、釣魚,春夏季臨不避烈日,經常戴上斗笠,一竿獨釣屋前池塘。青稻期間夜釣青蛙,東北風起,趁水生冬眠前,夜釣鰻、鱔、土虱、泥鰍等無鱗。
說起釣青蛙,有著多重的回憶,家園種水稻期間,慣常會孵養一群小鴨約卅餘隻。念小學中低年級階段,每於放學後換下制服,赤腳扛起釘耙,手提小水桶,由庭院沿著田埂,走向田尾池塘邊。不自覺地,那群小鴨米會跟在腳後,搖擺著屁股,自主成一列縱隊,緊隨而至。當放下水桶,開始耙起濕潤鬆軟的田土,整群小鴨兒瞬間團圍,呱呱叫著爭食蚯蚓,鴨樂我也樂。當鴨米們飽食後,紛紛散去,方才彎腰撿取蚯蚓,置入桶中,覆上一層濕土,帶回庭院備用。
釣青蛙等經驗,都是受教於農舍鄰居,有著親戚關係的姨丈公。丈公有家人,但自力搭屋獨居,平日以採摘、販賣青草藥及藥酒維生,偶而會在市場兜售自己捕獲的埤潭漁獲,尤其是鰻、鱔、土龍與青蛙等珍奇貨色。兒時偶會串門子,老少閒聊間,順便提問釣魚捕蛙,獲得甚多秘傳,日後默默施展,皆能奏效。
釣青蛙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長釣竿,在釣線尾端綁上三、五條蚯蚓,趁著入夜人靜,獨自來到水邊。在池塘、圳溝岸下濱水處,上下小幅吊動釣餌,當青蛙咬餌後提起,以小網收拾,放入竹簍。鄰家阿公特別交代,當釣起第一隻時,得將其一隻腿骨折斷,奮力丟出,當這隻瘸腿的青蛙再次出現時,就得立刻撤離回家,至於為何如此,歷經一個甲子後,至今依然成謎。
第二種方法,是很多鄉下小孩都有的經驗,從釣具店買來釣青蛙專用的帶鈎短釣線。自行取得竹子,鋸成約五十公分竹段,剖開成約一公分寬的竹籤,削圓後在一端綁上釣線,套上橡皮筋勾住魚鉤備用。夕陽西下以前,趁著天有餘光,將鈎上蚯蚓的釣具,裝入較大水桶,攜往田埂插放,讓餌離地或水面懸空約廿公分,每回施放約卅副,完成後回家吃晚餐、做功課。約兩個小時後,提起水桶,握手電筒,前往收穫,當手電筒一照,上鉤者跳躍,黑白閃動,場面令人興奮。
兒時的回憶,對新生一代而言,早已成為天方夜譚的古老故事。放在心上,卻仍歷歷猶新,或許這是戰後年代,鄉下小孩特有的生活情趣。
58金酒時空
新一期水墨畫班,來了一位教育學博士新生,大學教授退休,先學了書法,再修水墨畫。課間閒談,最近以曾在金門服義務役,退役軍官身分,重回金門,受贈紀念品及金門高粱酒一瓶。不禁想起三年前,以社區顧問身分,陪同台南市南區社區,前往金門、小金門,交流拜會的一段經歷。
行程中,曾有半天時間,拜會金門酒廠,由曾任台南市政府祕書長,現任金門酒廠董事長親自接待。在貴賓室聽取簡報,暢飲冷凍的八年陳高,配當地出產的焙炒花生米。看著陳高酒瓶造型,回顧館室牆中的金門酒廠標誌,突然間心有所感,徵求發言同意,現場講述了一段卅餘年前的陳年往事。
話說當年,任職外貿協會設計處,承辦業務之一,執行農委會委託之「台灣地方性農特產品牌暨包裝設計輔導」專案。當時由金門縣政府提出三項申請案,分別是金門酒廠、水畜產品與金門貢糖共同品牌整合行銷,三個專案。除了水畜產品外銷容器設計案,轉由包裝試驗所執行,其餘兩案親自主導,組成設計團隊,進行設計與提案溝通,歷經半年期間,順利結案,金門酒廠逕行系統導入。
當時,金門酒廠仍屬軍酒,由駐軍指揮官兼任縣長直轄,專案指定為建設處業務,經建課長擔任聯絡人。為求能充分展現地方性特色,前往現勘期間,商請經建課長,每日清晨親自開車,逐一帶領前往各個聚落,做田野普察與影像紀錄,作為設計要素的轉化運用。為求金酒能走入大眾市場通路,設計排除具有軍事意識的因素,改以金門字型表徵及當地民俗建築圖騰,獲得共識。最後定案,即為現行的識別標誌,直行線紋紀念酒瓶造型三式、標貼、外裝紙盒,販賣包裝系列。
金門花生成長慢,香氣濃口感佳,花生製品列為重點輔導對象。金門貢糖專案,第一年期,徵求廠商八家,為共同品牌聯盟。設計要素,經選定以聚落前的守護神風獅爺,作為地方性代言角色。共同品牌標誌,將莒光樓與風獅爺造型組合,包裝系列則以風獅爺配合金門傳統建築屋脊,運用現代化創意設計於產品包裝與文宣系列。導入過程,引導個別廠商導入個包裝作業,創造產品附加價值。
卅五年前,一宗設計輔導專案,請出了風獅爺。三年前重回金門,發現商店內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風師爺紀念品和商品。似乎風獅爺已經從石敢當,抵擋風沙,赫阻邪魔的保護神角色,經過感性商品行銷手段,從金門人的傳統意識裡走了出來,化身成為吉祥物,可愛的金門形象娃娃。
三年來,多次自金門老街雜貨店宅配,具有紀念意義的「金門紀念酒」。夜裡,小口啜飲經過冷凍的醇美,二兩經過,別有滋味在心頭,勸君再續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