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我的宗教人生觀

 

我的宗教人生觀                         劉聰慧     2007 03 10                                                   










四○年代,成長在台灣西南近海農村的經驗,小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接受民俗宗教的洗禮,或者說是為父母者或更長一輩者,希望藉由神明的庇祐,使得在當時社會環境條件中,本就成長不易的新生兒得以平安長大,這種心理的慰藉和精神的寄託,轉化成為新生代行為的約束,形成一種家族的或社會的規範。從此,「神明」在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了敬畏的態度,開始了最原始的教化作用。

民俗宗教的祭祀儀式,幾乎是當時小孩成長過程中,記憶最為深刻的事件,過年過節、家族祭祀和廟會活動等,幾乎是當時農村社會中家族或部落最主要的聚會和共同的休閒活動,小孩子在歡樂和豐盛飲食的期待中,跟著長輩們學習虔誠的祭拜神明,祈求「平安順事,大漢,頭殼硬」。及至長大成人,民俗宗教活動都是成長過程中生活的一部分。

學齡階段,喜歡從父祖的書架中,翻尋泛著褐色封面的古書,於是封神演義眾神仙、列傳仙神、帝王先賢、七俠五義等開始在幼小的心靈中,建立起祂們特殊的地位,逐漸明白廟中祀者,對於其當時人類貢獻的卓越事蹟,開始對特定的神明產生了敬意。每於行走他地,逢廟必讀其聯對或索閱廟誌簡介,然後俯首合掌銘感其曾經顯赫的功勳和對生靈庇護的神蹟。

不惑之年已過,曾經的輕狂年少、愛恨情慾、逐名追利,或已成過眼雲煙,或將放諸水流。如今五十有年,終能稍有體會生活的意義,開始感知生命的可貴,於是宇宙深邃的奧秘,從科學的佐證回歸到對天地自然的的尊重。先聖先賢開天闢地置章定律以及古人對於天、地、人哲理的闡述,開悟了一些生活的智慧,於是思索著如何將「生命」的意義轉化成「天命」的價值,思不愧此生之於天地。

心靈的淨化和智慧的修練,成為此一人生階段的課題。於是積極踐行「藉藝術表現自己,對生活付出真情」原生的座右銘,同時開啟了對於宗教深層意義和其普及影響層面探究的熱情。發現在宗教事業的經營中,許多大願的宗教事業者,有著崇高的理念,其利益眾生的作為和大愛無我的行徑,讓個人對宗教產生另一種形式的敬意,希望學習其無私和奉獻的精神,身體力行於社會工作的參與,潛心藝文創作的體悟,以創造天命我生真實的價值。


菩生

劉聰慧  字菩生  號原生道子  去心齋主人  2009 10 20

幼年遲頓,先祖取名聰慧以補真愚,半生努力踐行,珍愛聲名,如今花甲將屆,自取「菩生」字號,用於創作,以效天人。

1978戊午馬年,在新莊寄蘆,自取「去心齋」作為藝文創作工作室的名號以來,秉持著去心自在,虛心求進的態度,寒窗澹日,屈指算來竟已虛度卅載。其間,耗用人生華元,歷經多次職場轉戰,徒使藝術創作工作中斷二十個年頭。直至2008戊子中秋,乃毅然放下半生塵濛,戲言將劉聰慧還給了自己,於是重啟「去心齋」,自號「原生道子」,將原生設計理念轉化為藝文創作和人生思維的思考點,從此御宅簡出,硯池未枯,潛心繪事寫作,年來,亦略能重襲當年風華之志。

日前,偕同國風畫會,前往台中國立美術館,參與「師公」蔡草如先生遺作捐贈展儀式,感同身受一代大師執著創作的龍馬精神。途中,師專時期子音學姊,一再提起本命馬取字從草的建議,曾經多次斟酌,值此55之年,歲在己丑霜降之前,終於自我命定「菩生」作為字號,連日刻就九枚印石以相應畫作題黔。

菩,音同「倍」,指菩草,是可以蓋房子製草蓆的茂盛草種,為午時馬提供資糧,乃命名之原意。另,菩者,菩提也,樹名,菩提樹又稱覺樹、道樹、思惟樹、佛樹,三世佛陀證悟成道各在其菩提樹下。菩提是佛果的名稱,含義是覺、智、知、道,是斷絕世間一切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生,進也,草木生出土中之象,天地之大德也;生,意涵:生長、興起、養育、生命、生活與生計;生,是讀書人的通稱,弟子的自稱,自古乃文人自謙之詞;生,土地上的牛,意謂為本土努力耕耘,以利眾生。

「菩生」而茂,期待讓聰慧在後半生得以棲生養命,更以菩提樹下諸證悟成道者及玄濛眾神、大儒賢明之侍生自勵,期勉在創作及人生的體悟上能週到圓滿。成文敬悉同道大德。






重塑家傳土地公紀事      2011 03 04劉聰慧

辛卯新春前,正在設置於佳里老家二樓的工作室,為首批創作的觀世音菩薩塑像進行最後精修時,仁揚賢弟如常上來探視,提出重塑家傳土地公金身之議,當下即成共識,放下手邊工作,相偕前往對門的堂兄家,說明來意,取得小堂妹的應允,開大門入廳,以虔敬之心,為神案上的土地公拍照,並以線香量比尺寸。翌日清晨,隨即焚香開工,歷五個工作天,於大年初二泥塑完工。

除夕夜,一家人圍爐團聚,仁揚長子奕志,突然說起日前曾在恍惚狀態中,咱家土地公化身顯靈,詢問是否將其請回安祀,認為白日夢一場,不以為意,隔數日,夢見有蛇咬住其大腿,土地公再現,追問何時請回一事。話語剛出,一股莫名的酸楚滲入胸臆,不覺全身聳然。弟答:「阿伯正在樓上重塑土地公,汝不知?!」。正說時,老母憶起,日前亦曾夢見家中一窩草花仔幼蛇,細心將其逐條拾起兜在懷中,復放置庭院,看其四散而去,莞然夢醒,全無怯意。聽罷,與弟仁楊面對相覤,瞭然於心。元宵前,土地公泥塑送翻模當夜,仁揚夢中又見庭前花園內兩條蛇嬉戲,並發出「咕咕」狀似歡喜之聲,走出屋外探視,雙蛇迎面而來,如寵物般分別安祥的盤纏於其手臂上。諸多巧合,令人匪夷所思。

家傳土地公,高21.5公分,方座寬11.5公分,深10公分之迷你型坐姿民俗木雕神像,塗裝早已褪盡,木質寶身年久失於維護,自頭部至底座出現一道深入外拱的縱向裂痕。神像雖頹,可知至今凡吾家族成員,無不對其崇敬在心,珍惜如寶。當年土地公屢次顯應護家的神蹟故事,歷歷於童年的記憶,每於家族聚會中,經常成為讚嘆的話題,為家族數代間倫理共識與情感凝聚力的要素之一。

話說該尊者為先祖劉樹先生攜自同安寮故居劉氏家傳而來,日據時期藏身於米甕中避難,台灣光復後始被重新安奉於公廳神案,再續香火。民國50年代初,家父另起新居,與李嗣之同母異父兄長分灶,土地公仍奉祀於公廳中,協議來日歸還劉嗣。事隔半個世紀,劉、李兩家住處皆已改建。90 年代末,年邁的伯父、家父及伯母相繼過世,近年家母經常提起請回土地公之議,經與堂哥瑞泰先生斡旋,歸還時間表既定於伯母逝世對年。時日將近,唯堂哥語多閃爍,以近來小堂妹日夜上香祈求其女生意興隆已成宿習為由,模糊歸還緣由。為維護素來堂兄弟間的和氣,爰此,與弟仁揚協議,歸還之事將不再提起。

重塑之土地公金身一尊,將以脫臘法銅鑄,以精緻日式貼裱金箔,當擇吉辰分靈入神,供於吾家神案,繼起劉家歷代傳承奉祀土地公的中生歷史。另依母夢之意,以藝術品的方式,另鑄青銅像四尊,分由兄弟姊妹各家留存,以茲紀念或各為傳家之寶,了卻半世紀以來,後生子弟對於家傳土地公的懸念。




















家傳土地公祭祀   2022壬寅冬至補記

西元2011辛卯年初家傳土地公重塑金裝既成拜請天和玉虛宮住持奶媽在王老仙師天和眾仙法師公加持下,主持入神與開光奉祀儀式。

入祀當天清晨由我開車仁揚抱請金身,全程感應氣湧之聲連連,儼然起乩狀態。入座開光之後,擺設豐盛祭品,全家禱香恭迎聖駕,集香插入新設香爐香灰來自伯父家原土地公香爐和天和玉虛宮王老仙師座前香爐祭祀進行中,家人議定,循民俗慣例,每年中秋節為家傳土地公祝壽。香柱盡燃之片刻赫然發爐,團火由香根底部向上竄起,尺香整根燃盡,神蹟乍顯。經家母擲茭請示連三允茭示意圓滿,全家歡欣祝禱,再上第二柱香半小時後再次發爐示意天和奶媽確定土地公欣然回家圓滿安座。

從此,依例每年中秋節上午我劉家子孫全員團聚,集資或各自帶來壽金,備下豐盛水酒祭品,為土地公暖壽,中午的餐敘則取代過往中秋節晚間烤肉聚會如今,演變成為劉家年中盛事,甚至友朋鄰居亦會備品前來祝禱。土地公安座後,天和玉虛宮坐落於西港烏竹林新建殿堂落成,每於庚次交替之際,辦理王老仙師聖壽大典,逐年邀請劉家土地公前去做客同受數百信眾禱壽香火,並在天和大殿駐駕三日。行前禱香更衣替換下來之神明披風,則由開車孫輩收藏,置於車內以保平安。

土地公請回安祀,繼劉氏祖上世代不斷之香火,在家父仙逝之後對於家母來說是重要的任務和精神上主要的慰藉。平日,子孫後嗣回家必先向土地公禱香請安,祭拜祖先牌位,再入起居室陪伴老祖母話家常。自安祀後,土地公又曾數度神蹟顯赫,保佑子孫意外中免於無常,降災害財損於無形,協助尋回失竊汽車等案件屢屢,儼然是我劉家子孫尋求精神庇佑的神力來源。


觀音聖像雕塑因緣

庚寅開春,即接獲永康南海紫竹寺住持陳美珠姑娘的請託,為該寺辛卯年辦理創廟12週年觀世音菩薩聖誕大典,研擬活動主題、文案及標誌設計等工作,一直挂念在心,時過半年。直至仲秋夜涼,某日清晨寐中,靈現「感音12」的名稱及「聚德化蓮」的標誌概念,乍醒,靜待該意念在腦海中盤迴底定後,速速起身,啟動電腦鍵入紀錄,待日昇,將此命名及標誌概念列印提示廟方,獲得歡喜認同。

該秋某日,昔台北新莊「仰千畫室」與某共渡十數年狂少時光,退休後在桃園鶯歌經營畫廊有成的吳鵬飛學長,突然來電長談,對於耳聞不才彌來淡出清苦的生活倍極關懷,動以情,曉以益,並親自南下府城,導以從觀世音聖像入手,勸說重啟雕塑創作的宿願,當下起心動念,立定有生之年,願為神佛塑像。瞬即展開準備工作,在許多因緣巧合的條件下,闢佳里老家二樓為工作室,順利的在庚寅重陽日,齋戒沐身、焚香開工。

但憑心中靈感,先後展開「自在」系列的「開卷自在」、「優遊自在」及「蓮華普化」三個主題的雛型。泥塑工作進行月餘後,開始對觀世音菩薩進行有系統的史料收集。除了對其宗教發展的歷史沿革、地區性崇拜的差異及其影響、化身顯靈的故事、經書文獻等文字資料的攝取和解讀。對於其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區的法身造型、法器及服飾風格,以及古今藝術家們在平面和塑像藝術創作的表現,進行圖像的收集,共得寶相千餘。日以繼夜,詳加分類精心研析,並據以進行作品的細節修飾。

開工前,正當備料之際,適逢永康社教中心素描班新學期開班,課中偶提此事,即有舊生中,從事陶藝工作多年的 葉美蓉 小姐,自願代購工作轉檯和協助調和泥土,提供自製工具;繡鳳小姐協助收集歷代塑像造型及肢體細節資料;新生中有徐春輝者,為專業翻模師傅,一路關心塑造狀況,提供配合廠家資訊,並前往工作室,商研翻模技術,熱心引見來台尼泊爾神像雕塑師,安排寺廟及古印度觀音仿造石雕觀摩;佛光山南台別院人間大學水墨畫班學員,邱夏芝心小姐熱心提供相關菩薩文獻資料;過程中分別請玉梅、千綺、千睿擔任模特兒。歷經一個冬季的努力,終於在今年元宵前,得以請春輝兄進行精緻翻模、實體材質測試,並轉送脫臘灌製青銅,配置台座。

辛卯開春,就在永康南海紫竹寺,創廟十二週年觀世音菩薩聖誕大典之前,又得靈感,「自在」系列,一夜間增十二主題,正待逐一展開中。「唵、嘛、呢、叭、咩、吽」。











































一筆星君

丁亥除夕當日,依例帶著妻小,回到佳里潭墘團聚,下午堂兄瑞泰過來探視臥床的家父之餘,聊了起來,特別提示家父曾創「一筆星君」的故事,引發我對兒時記憶的懷思。

多年來,不斷在南台灣宗教與民俗生活領域中,探索著台灣人的根源,從蕭壠平埔文化、濱海地區觀音媽信仰、媽祖信仰、明鄭文化與王爺信仰,乃至道教與佛教在台灣的作為,做了一些客觀的觀察,並親歷其間,以探究其對南台灣子民的影響。尤其在天和玉虛宮廟宇籌建的過程中,對於道教源流的探討,有了較為深入的體悟。得知天和仙山眾法師公中,自王老仙師以下,其實包含了二十八星宿,而家父所創立的「一筆星君」,實乃眾星宿之首「奎宿」,亦即民俗所謂「魁斗星君」也。

彭城族系,漢家血脈,河洛文化,先民隨明鄭渡海來台後,世居蕭壠鹽分地帶,世代繁衍文質家學相傳。家父會在60年代,民風樸實的傳統聚落中,毅然將社區傳統二十八星宿信仰,以「一筆星君」的形象作為表徵,其用心昭然。無怪乎,精研紅樓夢歷史辨正寫作的「南佳人」瑞泰堂哥,欣欣然對號入座,自稱其為「一筆星君」文昌再世。

家父一生,繼承祖父漢學淵源,溫文儒雅,一手毛筆楷書,風弭鄉里,書生儒風,曾經贏得了多少的讚許,才氣風流,卻也衍生了些許的話題。猶記得孩提時候,在先祖主導之下,潭墘聚落開壇營請四方神靈,奉祀二十八星宿,展開文武藝陣團練,塑造角頭特色,此期間正值壯年的家父,一套雙劍在陣頭中舞出典範。繼先祖之後,逐漸嶄露頭角,為鄉里父老所倚重,凡眾議必與之商,文書必出其手,聚落角頭廟「代天護國宮」的籌建,除神明旨意外,輒以之為主要參謀。「一筆星君」的創設,應是其對文質社會的責任和對鄉里嗣後的期許罷了。回想當年,經常於寒暑假期間,以油彩依樣修補或重畫龍鳳獅陣頭道具,年少心靈亦樂參其中。

戊子年正月23日清晨,佳里金唐殿三年一科蘸期的最後一天科儀,正當王船啟動之時,家父開始進入弭留狀態,當申時王船浴火之際,家父安祥仙逝。服喪期間,悉知潭墘代天護國宮,除了主祀神明固定祭典外,平日香火來自於祈求「一筆星君」庇祐金榜題名的菁菁學子,欣聞神靈日日顯赫,聲名漸漸傳開。每念於斯,深覺堪慰先父在天之靈,常思先父應已仙班歸位,心中則一片暢然。

附註:

奎宿與魁星的典故傳說

二十八星宿分屬四方靈象,奎宿乃西方白虎七宿之首;有星十六,對照西洋星座,奎一到奎九,九星屬仙女座,奎十到奎十六,七星屬雙魚座,以奎九星最亮,2.02等星,距地球76光年。有詩云:「腰細頭尖似破鞋,一十六星繞鞋生,外屏七烏奎下橫,屏下七星天溷明。司空右畔土之精,奎上一宿軍南門,河中六個閣道行,附路一星道傍明。五個吐花王良星,良星近上一策名,天策天溷與外屏,一十五星皆不明。」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二十八星宿中,角、奎、鬥、井為文宿,孝經援神契曰:「奎主文章」注曰「奎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

魁星,或言奎宿的別稱,或謂:「北斗第一星」,依春秋運斗樞載:「北斗七星,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杓、合而為斗」。在民間信仰中,史記天官書有「魁為參首」,魁首乃第一之意。唐宋時,皇宮正殿雕龍和鰲於台階正中石版上。考中進士者站在階下迎榜,而頭名狀元則站在鰲頭上,因此榜首稱為「獨占鰲頭」。明代以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取士,每經所取第一名叫「經魁」。五經之首稱「五經魁」,或「五魁」。「魁」與「奎」同音,有「首」之意,因之以「魁」代替了「奎」字,古代,狀元又稱「魁甲」。「魁」應是源自古人對五行四靈,二十八星宿中奎宿的崇拜。

在道教系統中,魁斗神君在民間乃為文章、文運之神。稱魁星爺,簡稱魁星、亦稱魁星夫子、大魁夫子、大魁星帝、綠衣帝君、魁星君等,為五文昌之一。主:分別陰陽、調和五行、推移節氣、節制四方、審定紀律。世俗傳云:魁星踢斗、鎮安解厄。科甲財利、獨佔鰲頭。神筆啟竅、明察秋毫、佐善伐邪、導引世人明辨是非向光明。魁星信仰,宋朝即有記載,昔日「魁星樓」、「魁星閣」遍佈各地,內中供奉魁星踢斗的塑像,供讀書人求拜。自古以來,稱狀元及第為「大魁天下」,因此,讀書士子奉祀魁星,冀科試及第站上鰲頭,求得功名利祿。

魁星君的具體形象,應是根據「魁」的字形和字意產生的創造性造型,「魁」解字,一個「鬼」,踢著一個「斗」。傳統魁斗神君右手舉文昌筆;左手握錠,右腳踩鰲魚,左腳彎曲踢抖,意謂「魁星踢斗、獨占鰲頭」。民間雕塑魁星爺神像,金身赤髮,藍面麻臉,五官似鬼,右腳踩鰲頭,左腳跛起踢星斗,右手握筆,左手執墨斗,全身呈現扭曲的形狀。潭墘代天護國宮的「一筆星君」則聖相儒雅端莊,一筆高舉,氣勢凜然。

 

我家也有眾神菩薩

讀「佛菩薩甘露下的草原」有感             劉聰慧2007 12 24                                                   

昨夜老師伯和兄贈予「矜明」著「佛菩薩甘露下的草原」一書,今晨端坐書齋,焚香啟讀,心靈平靜,一日而竟。拜讀之間,感佩於作者承佛菩薩賦與的任務,對於生活佛法傳導之用心,由此得知一些進入佛菩薩世界的概念,以及心念修持的觀念,但仍有著一些個人的體悟和觀點,修文以就教賢達大德。

已分不清是設計業務的關係,或是因緣所繫,近年來同時與仙神道教、民俗宗教及正統佛教等宗教事業團體不斷有著密切的往來和關聯,雖未入法道,卻也發下功夫,勤做功課,自修中對於宗教有著一份發自內心的好感,進而開發一片虔敬之心。

拙以為人生過程並非全然的因與果的循環,成長的過程中,生命的延續及機能性需求,乃人類動物性本能的顯露,在其心智未臻成熟,教化未及約制之前,或謂其為發落「人道」的果,亦或其行為將造成來日的因?似乎都有著些許的牽強!學習過程求知、求真、求善、求美、為「人道」中,與動物道不同之處,因此人生應有求,但求正念而已。正信隨正念而生,修得正念的程度,必將提昇正信的層次,也將影響著個人的成就和價值的認知。

養兒育女事親盡孝,乃生身為人的義務,友朋睦鄰人情世故,乃溫馨社會的現象,是我等情願的付出,無求回報;若正念善行、利益社會是為功德,功德善事乃一片心意,享受那一份與人分享的快樂而已,病痛就醫調理,順心以應,七情六慾難免,在乎修行以降慾平心。相尊重、化抱怨、多鼓勵,是對待親人最好的方式;去貪婪、常讚美,能包容是處世待人的法則。冤有頭、債有主,以寬容的心站在對方立場的思維應能解冤化債。盡人事聽天命,不以成就論英雄,不怨天、不尤人,才能體現自己。發真心過生活則了無遺憾,懷感恩對生命則袒然一生。

佛法即天理,天理昭昭佛光普照。佛在我心中,魔亦由心生,正邪在一念間,修得正念則得佛,行正道則功德無量。覺今世以謝前生,悟今非以修來世,修乃是智慧的增長,廻向是智識之傳承,福慧的分享。法輪如日月星辰永常轉,佛法如風雲水露永常在。宗教可為人心之棲所,虔誠的心在於自我的告誡,生老病死是生身之自然現象,順逆甘苦乃自我價值的認知。心寬無慮觀世音,念正無窒法如來。心之所向人之志,志乃氣所化,正念之心必常感動,凜然之氣當能去邪,氣有竭而志能長存焉。

「矜明」一家皆有佛性,秉諸佛菩薩任務而來,歷經人生病、死、離、苦,承受人間層層考驗而能濟世度人。我確信,我家也有眾神菩薩,護衛著一家人的正念,引導著一家人走上正道,以正向示意眾生,以智慧利益社會。


「吃人一口還人一斗」之內省與反思  2007劉聰慧

每次造訪天和玉虛宮網站,再次拜讀代言人奶媽的話,每唸至「吃人一口還人一斗」時,總會停格深思,自我檢視一番。近日公司執行佛光山「滴水坊」識別系統設計的過程中,深知「滴水坊」命名之由來,取自佛光山開山大師星雲名言「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懷恩思報回向大眾的慈愛思維,轉化為人間事業的品牌,再重溫「奶媽的話」,更覺其理一也,大道同也,唯思恩圖報也。

「受」與「授」一直是我此生職場生活中反覆扮演的角色,孔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釋道中「師父」尊號則代表著智慧的傳承。因此「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一直在我古老的腦袋中根盤蒂固。當「授」之時,僅秉持著回饋與盡責而已。新世代下雖有時不我矣之嘆,卻不敢有卸責之思也。自是以受人之恩應圖回報,施恩則如行雲流水,日常之行也。

星雲大師告誡心靈改革四要之一「不比較,不計較」實乃人生求自在之良方,卻仍是世俗客最大之心理障礙。感謝師大同窗俊甫兄雋贈「求自在」印石一方,廿年來唸之載之,當於畫作中朱黔之時,總在心中又一次烙下鮮明的印記,自我提示「師造化,求自在」之創作原生論。而「吃人一口還人一斗」則應是入世生活中求自在的另一法則。

人于世間,承天地之生成,秉父母之養育,受師長之教誨,乃至夫妻間之體恤,兄弟朋友之情誼,同僚相互照應間,無不受惠於人,豈止於「滴水之恩」、「吃人一口」而已,若能感懷於心,放光回向,又何必在乎是否「還人一斗」、「湧泉以報」!但求自在耳。

  

存在(一)        劉聰慧2010 03 10  

天和奶媽再次囑意為烏竹林新建玉虛宮草擬大柱對聯,庚寅年前,趁著回佳里老家祭祖之便,偕同玉梅前往西港基地作門柱現勘,面對灰白的建築硬體又是一年,感慨於委員們籌募經費之艱辛,轉身向一旁靜默的妻子玉梅言笑:「請王老仙師指點妳買中樂透」,妻當場許願:「如是,則半數捐出」,玩笑一陣後離去。

新春年假期間,閉門專心於對聯起草一事,運詞遣字如有神助。元宵妻隨我二度同天和委員們前往楊梅,探視王老仙師金尊修飾現況,再次感受到法相之莊嚴慈祥,深印心中。元月20日凌晨,玉梅睡夢中腦際清晰出現125367數字一串,於迷糊中起身尋筆記於掌心,旋即入睡。天亮醒來有感神蹟,出手示我,數字歷歷,鮮於購買彩券的妻,於元月23日,在辦理完家父2週年忌辰後,前往購買大樂透彩券,以夢中的數字,生疏的在電腦卡中隨意組合成6對數字2組。元月24日(國曆39)正從電視螢幕觀看晚間新聞時,畫面左下角閃出開獎數字,持券以對,2組中居然都有4對號碼出現,妻驚出一身雞皮疙瘩,不敢思議於夢中的數字居然全部出現,雖僅得5獎,3千元的獎額,卻是其人有生以來的第一次中彩。

對獎之後,兩人相視,莞爾以對,妻深感王老仙師靈感指引,錢財所得僅是象徵性,一串6的數字,全數出現的啟示,足見天和法師公們靈威的存在,隨時指引著虔誠信眾,庇祐著有情生靈。

 

存在(二)  劉聰慧 2010 03 11  

庚寅大年甫過,元月六日一早,即接獲母親自佳里打來的電話,告知年逾九旬的大伯母凌晨去世的訊息,當晚弟仁揚的長子奕志見其祖父領同一批神靈出現在其夢中,大家聽聽哄鬧一陣,不以為意。

元月23日先父二週年忌日,一早回到佳里老家,小妹們偕妹婿也相繼回來,一家團聚又是熱鬧哄哄。正當大家忙進忙出準備飯菜之際,當年曾侍候家父至臨終的印尼籍看護,比手畫腳直說:「阿公回來了!阿公回來了!」一時弄得大家滿頭霧水一震驚惶,追問之下,才緩緩道出凌晨夢事:「阿公帶著一群人走進來,很亮,很多香的煙,走到這裡……」一面賣力的說著,一邊指著客廳通往內室的走道。

兩事聯想煞有介事,當下建議,每於父親忌辰,前往座落於家屋對角的潭墘護國宮祭拜,當忌辰祭祀之際,大伙步行前往,上香扣拜,瞻仰先父生前用心創立的一筆星君神尊法相及28宿星君,沉思片刻,心有所感,相信人世空間仍有神靈存在。


媽祖頌讚    20100414  劉聰慧

緣起

自安平開台天后宮文化基金會設立以來,擔任該會董事迄今,已屆六載。除成立大會、辦理特別活動之外,每年逢媽祖壽誕及七夕成年禮之前的籌備期間,各召開一次董事會,以議決配合管理委員會辦理廟會活動,或年度例行藝文活動之決策。對於提昇安平開台天后宮公益形象,有著顯著的成就。個人素以「傳統的溯延舊制,可變的要有創意」的理念,提出多項改革建議,皆能獲得採納,讓傳統廟宇經營,多了些許現代化美感的展現,以吸引更多年輕族群的參與。

2009年適逢媽祖1050年聖誕千秋,承蒙該會張董事長省吾先生,及林秘書錫田老師的厚愛,特於慶典期間,舉辦個人「梅畫詩意」邀請展。展出期間與錫田先生聊及如何以感性行銷的方式,將媽祖與安平、媽祖與台灣之間的關係,親切的、輕鬆的,讓更多人瞭解,期待現代人對於媽祖文化更進一步的喜愛和參與。於是應允為媽祖宮撰擬歌詞。此念一直掛在心頭,沒想到一罫經年,及至此屆董事會前,忽然想起,立即前往大殿向媽祖合掌懺悔,並祈求靈感,會後,立即焚香寫作,當夜一氣而成,隔日立即傳與錫田兄過目,進行文字推敲,並將草案就教網際先進,冀以更精確的文辭,歌誦媽祖聖德。


媽祖頌讚        

鼓吹聲起鑼催曉,天上聖母鑾轎搖,

行台祭祖湄洲遙,回鑾垂巡通境遶,

陣頭行隊百百旗,伏拜萬民慶通宵;

戲影藝聲處處響,香案接戶滿城香。


鼓吹聲起鑼催曉,開台媽祖珠簾瑶,

頌助鄭王開台瀛,歌讚祐民護三郊,

謝恩感語萬萬聲,祝壽禱文透神霄;

軟身寶體項項靈,安平首廟媽祖宮。


媽祖頌讚 Q 

媽祖本名林默娘,得道千年在湄州,

除災化厄救海民,念念嘛也解憂愁;

明朝末年的時代,鄭成功祖請來台,

和蕃護民受愛戴,奉祀安平眾人拜。


媽祖受封稱天后,香火相傳在台員,

扶貧濟苦佈福緣,拜拜總也了心願;

每年三月好時辰,香客踴躍冠全台,

安平鬧熱迎媽祖,祐民平安通人知。

 


初探台灣王爺信仰與明清之間的歷史公案     

台南地區漢人的王爺信仰文化    劉聰慧輯錄

(一)台南地區漢人的王爺信仰概況

王爺又稱千歲爺、某府千歲、將軍、王公、大人、老爺、溫王和代天巡守等。在臺灣民間,王爺是一般神靈的統稱,種類龐雜,至少包括:如石頭公樹王公等等的自然崇拜,有應公義民爺的亡魂崇拜,關公鄭成功的英靈崇拜,瘟王的瘟神崇拜,和其他神明的泛神崇拜。大體可以分為:戲神系統、家神系統、英靈系統、鄭王系統、瘟神系統。

戲神王爺是臺灣王爺信仰最淡薄的一支,因他以王爺相稱,故納入王爺之列,所奉神為梨園祖師西秦王爺唐明皇李隆基。

家神王爺即為鄉土王爺,是指家鄉名人或自己祖先點化成神,其生前對地方有顯著的貢獻或其人格道範足資為後世之典範,死後因眾議、托夢或童乩指點而被雕成金身奉祀,以其生前姓氏尊為某府千歲。

英靈王爺指的是生前有功於世的的人,逝後被尊奉為王爺的歷史名人,民間多根據通俗小說及傳奇故的記載,遵奉為神教化百姓。

鄭王爺指的是明代鄭氏父子三代,即鄭成功、鄭經、鄭克藏,臺灣將軍廟或大王廟主祀鄭成功,二王廟合祀鄭成功、鄭經二王,大人廟或三老爺廟則合祀鄭成功、鄭經、鄭克藏。

瘟王爺在臺灣西南信仰十分興盛,有十二瘟神和五行瘟神,早年開發臺灣時流行各種疾病,人們為了祈求平安無病而崇奉,後來便成為神通廣大的保護神,具有治病、消災及海上保護功能。

(二)延平郡王系統-以府城為核心

王爺信仰流傳在台灣西南海岸一帶,為漢人的信仰,依「台灣通史」記載,府城東安坊有開山王廟,所祀之神為開台烈祖「明招討大將軍延平郡王」,主祀神明稱「王公」「大人」或「千歲」,出遊稱「代天巡狩」。依地緣的關係,推斷台灣王爺信仰,起因於西南沿海民眾對鄭成功開台及鄭經治台功勳的崇敬,紛紛建祠祀之。台南縣文獻會吳新榮等人,經考據支持王爺為「延平郡王」的說法,認為如台南的開山宮、禾寮港三老爺宮、普祭殿、鯤鯓王、三川台大人廟等原皆以主祀鄭氏祖孫三代及其部將的廟宇。明朝自1661年鄭成功打敗荷蘭人至1681施琅攻台,鄭經、鄭克臧殉國,延平王朝結束,僅僅廿載歲月,旋即清軍領政,政治立場對立,民間不敢公開崇祀,而編造各種傳說以掩飾奉祀鄭氏的歷史事實,成為神靈信仰的民俗宗教,時歷久遠後人不察竟失其本源,如今王爺姓氏多被隱藏或以他姓取代,張冠李戴複雜混亂,各廟自創傳說穿鑿附會,或藉由神靈彰顯人格等不當的操作,致使台灣王爺各顯神通,淵源系統幾近佚失。

台灣縣誌描述三老爺謂:「神像俱雄而毅或黝、或赭、或白而皙」,認為鄭成功經年征戰海上,歷經風霜面色黝黑;鄭經治台,軍民大政皆出其手,且永曆帝已亡,台灣軍民以皇帝尊之,膚色紅潤;鄭克臧監國之時百姓稱之曰太子,成長深宮,卒時年方18,皮膚白皙。1681年鄭克塽拜表追諡鄭成功為武王、鄭經為文王,二王合祀,稱「二王廟」,祖孫三代合祀,稱「大人廟」或「三老爺廟」,祀鄭克臧稱「太子廟」。

1681陳永華去世前,將安平自宅改為「池王府」奉祀鄭王爺,以欺瞞滿清官吏不識台音,其深思遠慮與精緻細膩的心思,將台人熱烈崇祀鄭氏祖孫三代之事,隱瞞了將近二百年,至1874年才由楊士芳等人揭示這一段歷史之謎,歷數南台灣奉祀黑臉的池王爺何其多,眾弟子可知念中祈求者為何方神聖?

1683(康熙22年)府城普濟殿改建(原稱普濟廟,經寧靖王朱術貴改名為殿),主祀池府王爺,1684改廟宇座東向西為座西向東,表明不願臣清之漢民族氣概,對聯有「代天綏北鎮;護國被東瀛」、「普庇台疆霑勝德;濟扶海宇沐王庥」、「伐暴除邪保境長存唐劍印;南巡北狩安邦高署漢威儀」、「普救黔黎釜鉞森嚴存漢節,濟延赤子樓船壯肅紀唐勳」,儼然為明末官設之鄭氏廟宇。

1699年,鄭成功祖孫靈柩移回福建,二王崙鄭成功及鄭經的墳前,原建有鄭氏享殿,有祀田三百甲。後廟毀庄廢,田地被沒收,傳說鄭經於1681年在該地墜馬而死,經常顯靈於該地區,後人不忘鄭氏恩典,於其墜馬處建小祠供奉二王鄭經,至1720年居民捐資另建廟宇供奉二王爺,稱為二王廟,主祀鄭經,二王崙稱二王公崙。二王廟因坐落於府城東郊坎頂山麓,幾度成為抗清活動義軍聚集誓師之處,當地諺語「送啊送,送去二王廟吃肉粽」暗喻抗清義軍誓師前飽食肉粽的情形,乾隆年間地方人士恐再度廟焚村毀,改主祀關聖帝君,稱「二王文衡帝君」沿祀至今。日據時代日人厲行皇民化運動,為屏絕台灣人民偶像信仰,收集各廟神像焚毀,今奉祀之王爺神像係經當地信徒藏匿才得以保存,應為鄭經之造像。二王廟於台灣光復初期毀於地震,1949年重建於現址,供奉二王鄭經、大王鄭成功,三王鄭克臧三千歲。神龕對聯「二座奉明臣神恩浩蕩覃台島;王衷懷漢族廟貌堂皇鎮永康」,正門對聯「鄭神秉孤忠浩氣磅礴流萬古;府民留正義莫教勝議論英雄」可是對鄭氏萬般的尊崇,左右廂門分別是「開宗明義扶漢室:台命雪恥驅荷番」及「聖徳英靈震寰宇;王威顯赫護台瀛」更明確的點出「開台聖王」的尊號。

保西代天府大人廟,創廟年代雖已難確知,但由文獻記載約莫在明永曆年間,由廟前僅存一棵三百多年的老榕樹亦可推知,廟中供奉池、朱、李三府王爺,池王爺濃眉大眼黑臉,朱王爺臉色紅嫩,李王爺臉色粉紅未蓄鬚毛,與王必昌在重修台灣縣誌中所載鄭氏王爺神像之表徵相符,即可推斷此三王爺原為鄭氏祖孫。池、朱、李三府王爺姓氏來由,「池」字音係泉州音「鄭」的轉音,延續陳永華池王府奉祀鄭王的稱法,朱王爺係由於鄭成功受隆武帝賜姓朱,故稱鄭經為朱王爺,而鄭克臧為鄭經的螟蛉子本姓李,娶陳永華女為妻,故推斷李王爺應為鄭克臧。大人廟神龕對聯「帶歷封王靈跡千秋顯;天恩開府神威三老爺」,明示此三老爺乃開府封王者,並非今日廟誌所云為陳元光等唐朝王爺。

台灣民間懷念鄭氏開台功績,除三王爺立廟崇祀之外,其部將亦有建廟立碑者。如鄭王陪祀之神有甘輝將軍,神像造型持印稱「印官」,萬禮原名張要,與甘輝同日戦死,神像造型持劍,稱「劍官」。陳永華功在台灣,台南孔廟東側巷內供奉廣澤尊王的永華宮,祀陳永華的神像;死後被尊為神靈立廟奉祀者尚有馬信、林杞等人。馬信陜西人,軍中稱「馬本都」,荷蘭人聞之喪膽,今彰化縣秀水鄉陜西村的烏面將軍廟就是供奉馬信。林杞曾任參軍,屯墾水沙連,在竹山崇本堂立碑,在靈德廟供奉其神像。陳澤於鹿耳門牽制水師升任右先鋒鎮,台南市永福路「陳德聚堂」為其宅,立有紀念碑及神位;李茂春聘為鄭經師,植梅誦經,人稱李菩薩,在法華寺立有夢蝶園記石碑。

(三)五府千歲系統-民俗王爺文化

台灣地區王爺信仰的由來,民間多採「王船說」。清領時期以「五行瘟王代天巡狩」的民俗傳衍至今,實則明末清初之際,民間對「鄭王爺」的崇戴,藉由五行瘟王隱去「池王爺」信仰系統之「王爺廟」或「太子爺廟」的曖昧關係,「代天巡狩」其所代之「天」指的是「正統天子」。後代不察相沿至今,有如同一時期的紅樓夢一書以情愛文學,隱去吳三桂一生事蹟的歷史真相,歷經清代一朝碌碌百姓無人敢議。異族統治漢人的無奈,殖民文化台灣人的悲哀;承先啟後先人的智慧,奪權論戰俗世人的庸碌。值此徬徨世代,正待吾人深入探究尋味一番。

南鯤鯓代天府,目前已成為台灣王爺信仰執牛耳的地位,奉祀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皆認係「五行王船說」的瘟王爺。然考證府城作為鯤鯓王行台的良皇宮(俗稱大道公廟)石刻香爐雋字,最遲自1804年南鯤鯓千歲爺每年四、五月間由水道回到台南駐府巡境,一個月的期間受到府城民眾歡迎膜拜的情形,可推見鯤鯓王在府城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光緒12年台南進士許南英詩詞云「鯤鯓王入小西門,一月香煙不斷温;回駕遊遍城內外,下船時節已黃昏。」。廟中有一道光年間柱聯「保赤全台永鎮鯤鯓施福澤;垂青弈世曾從鹿耳顯威名」,正說明了南鯤鯓王爺曾在鹿耳門登陸顯威名;咸豐年間詩人劉家謀一首鯤鯓王:「競送王爺上海波,烏油小轎水邊多;短詹三尺風吹起,斜日分明露翠娥。解從經史覓新傳,自有文章動鬼神;夢裡幾曾分五色,年年乞筆問鯤鯓。」將此意境推想當年,南部沿海民眾奉送鄭王爺祖孫三代靈柩出海的盛況景象,比對神話傳說,就讓你我自己去意會了。

1662  南鯤鯓建廟於鯤鯓山沙丘,為開台首廟,供俸李府、池府、吳府、朱府、范府等五府千歲,稱「南鯤鯓王」,民間採用「五行王船說」。

1786  首次分靈至高雄縣湖內鄉的大湖碧湖宮,1800年後陸續分靈至高雄縣市,每年315日組成萬人進香團步行前來進香,夜宿蕭壠,稱「大湖香宿蕭壠」。

1817  南鯤鯓廟開始重建於槺榔山,1822年完成。分靈海內外,至今台灣就有近七千座「五府千歲」或個別神祇分香的廟宇,塑造南鯤鯓王為「王爺總廟」的美譽,南鯤鯓成為全台「王爺的故鄉」信仰重地。

(四)五行瘟神系統

稱五瘟使者,司瘟疫之神。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總管中瘟史文業。東方青瘟鬼劉元達,木之精,領萬鬼行惡風之病 南方赤瘟鬼張元伯,火之精,領萬鬼行熱毒之病;西方白瘟鬼趙公明,金之精,領萬鬼行注氣之病,北方黑瘟鬼鍾士季,水之精,領萬鬼行惡毒之病;中央黃瘟鬼史文業,土之精,領萬鬼行惡瘡癰腫。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現於淩空三、五丈,身披五色袍,各執一物。一人執杓子並罐子,一人執皮袋並劍,一人執扇,一人執錘,一人執火壺。五方力士,在天上為五鬼,在地為五瘟,隋文帝立祠,於六月二十七日,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青袍力士封為顯聖將軍,紅袍力士封為顯應將軍,白袍力士封為感應將軍,黑袍力士封為感成將軍,黃袍力士封為感威將軍。隋唐皆用五月五日祭之。後匡阜真人游至此祠,收伏五瘟神為部將。舊時各地建廟祀瘟神,有些地區稱瘟祖廟。

清康熙30年代,台灣引進福州瘟神五帝之信仰,稱五帝廟,五行帝也,又稱五顯、五聖、五通,號顯聰、顯明、顯正、顯直、顯德。

廟誌版的南鯤鯖五王,相傳在明末鄭成功到達臺灣初期,一艘船在一天夜裏漂泊至南鯤鯖沙洲,船上載有五府千歲及中軍府六尊神像,另有一支神木和代天巡狩的旌旗。附近漁民立牌位奉祀。鄉民於康熙元年(1662)集資修建南鯤鯖廟,奉祀王爺,是為開山廟。嘉慶二十二年(1817)又覓得一地重建王爺廟,道光三年(1822)建成,名南鯤鯖代天府。五府千歲,李、池、吳、朱、范,五姓為隋代末期人氏,隋煬帝執政荒縱無道,戰爭四起,百姓生活非常困苦。五兄弟相偕投靠唐高祖,敗隋煬帝,建立唐代。唐武德五年(622),五兄弟又奉命領兵平定廣州,智擒叛賊輔公佑,回京之後,唐高祖嘉許其功勞,賞賜奴婢。五兄弟生性仁慈,不但使百名奴婢回歸故里,又贈送金銀,從此五兄弟的仁慈以及豐功偉績傳遍各地。

大王李府千歲俗名李大亮,涇陽人,文武雙全,唐高祖封賜為金州總管司馬,加封安州剌史。貞觀十五年封為行軍總管。高祖駕崩,追隨於九泉之下。二王池府千歲姓徐名夢彪,陳留人氏,文質仁心,天資聰穎,性情剛直,治軍嚴正,用兵如神。貞觀十七年加封為宣威將軍。傳說池府王爺某夜夢見一位瘟神下凡降災、散佈瘟疫,池王怕百姓受災而吞下瘟疫粉,致臉黑眼突而亡,玉帝感念祂愛民救民的精神,賜姓「池」,敕封為代天巡狩池府千歲。三王吳府千歲吳孝寬,江蘇吳縣人,志烈秋霜,嫉惡如仇,對地理風水,非常有研究,又會觀星望斗,文業武功受眾兄弟的敬仰。授封「中郎將」,高中進士出任知府,愛民如子,深得唐高祖器重。封吏部尚書,教導百姓開墾圳溝,引水灌溉田地,當時稱讚為「眼望天、心在地」。五兄弟中只有吳府三王爺沒有留鬍鬚。四王朱叔裕,嘉興人,才學出眾,公正無私,明辨是非,執法森嚴。授封綿州刺史、大理寺卿,又官拜吏部天官,升化後玉帝敕封祂為代天巡狩。五王范承業,江蘇吳縣人,博通經史,智勇超群,精通醫術,時常醫人救世,唐太宗時,擔任武州刺史及太原尹。

廟誌五府千歲奉著玉帝的旨令,擁坐王船,代天巡狩,驅瘟除疫。考其時機與五王身份,明顯與清史所載五瘟使者之說相異,若考五王姓氏及神像顏色,實應為台灣本土發展出來的王爺系統,藉由內地歷史名將的神奇事件,神話後作為台灣本土王爺的護身,以保明末開台王爺平安渡過清領後無情的迫害,得以傳祀,讓民間可以安心的崇拜。將此歷史公案隱入民俗,唯日時久遠後,正史不傳,又由於後人擁廟自重,或穿鑿附會,或假借神意,改剛亂章,致經斷脈亂。應知,今王爺神威顯赫冠罩全台,若非用心於開台、護台、經營台灣之王者能也,我等後代子孫,王爺信徒不應只是持香兌拜,當思所為者何來,所拜著為何!如此祈求庇祐,才得以安撫台灣人一顆飄蕩無主的心靈。

(五)十二瘟王系統-王船文化

王船信仰分佈於東港溪、二仁溪、曾文溪、八掌溪、朴子溪等流域與澎湖群島共六大地區,以供奉或邀宴由大陸漂洋過海而來的「十二行瘟王」為主神,有建醮燒王船的習俗。瘟神系統的特徵皆有漂流船的典故傳說,瘟神王爺以奉祀十二瘟王為主,十二值年主要以張、余、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為主。台灣的王爺大部分是來自福建,明中後期,泉州瘟疫肆虐,人們誤作瘟神作亂,為避免災禍,紛紛建立小祠奉祀王爺,泉州富美宮主祀蕭王爺,配祀廿四姓王爺每逢送王船遊地河時,蕭王爺還會指派隨船的王爺遊府吃府遊縣吃縣,每次三至五位不等,大部分遊地河的王船都漂到了台灣西南沿海,西南沿海的居民,見王船漂來本地,均大祀祭拜,祭典結束後,船上王爺於是留在當地,成了當地的守護神。

「玉敕代天巡狩」其所代之「天」指的是「神冥天廷」。至今漢人的廟會活動,皆有遙拜大陸祖廟「獻疏文」、「請水火」的儀式,也因此引起台灣民間一股的「尋根熱潮」。値此斷臍或回歸的藍綠意識形態爭執之際,將三百多年來漢人生活在台灣的祭祀文化,和平埔族西拉雅傳統的祭祀文化相較權衡,民族認同的落點何在,則有待我等細加思量。

16793月安定蘇厝村民在溪(曾文)中拾起自大陸建醮酬神放洋漂來的12行瘟王令旗王船,稱「玉敕代天巡狩」,初建長興宮,開台灣王船祭之始。

1772年蘇厝長興宮首次建醮,醮後將王船放入曾文溪,隨波西流靠於西港八份,為當地人請入八份姑媽宮奉祀,1823年水災後移祀慶安宮,1847年首醮,造就了西港慶安宮三年一科的「西港仔香」,王船祭改「遊地河」的放流為火化的「遊天河」,立下台灣地區王船祭的先例。


參考文獻:

蔡相煇:台灣的王爺與媽祖,協和台灣叢刊,臺原出版1994一版五刷。

謝進炎、何世忠:鄭成功傳奇性的一生,世峰出版1991一版二刷。

黃文博:南瀛歷史與風土,常民文化,1996一版二刷。

南佳人:紅樓夢的神奇真相,問津堂,2005一版。

南鯤鯓全球資訊網站:www.nkstemple.org.tw


附錄表記一:

台瀛事紀

1589  明萬曆17年,巡撫周寀定東西洋貿易船曾到鷄籠、淡水。

1592  倭寇侵犯鷄籠、淡水。

1596  日本豐臣秀吉遣原田孫七郎致書高砂國(台灣)勸向日本朝貢。

1599  台灣請求與日本貿易。

1602  倭寇據澎湖。

1609  日德川家康遣有馬晴信經略高砂國(台灣)。

1615  日人村山率兵登陸台灣乏援而返。

1624  顏思齊與鄭芝龍由日本長崎亡命到台灣笨港,顏思齊據台,稱台灣。西班牙人入侵台灣鷄籠、淡水。

1624  荷蘭人自澎湖敗退入據台南,1635入侵麻豆社,1636年佔蕭壠社。荷蘭領台共38年(16241661

1631  明崇禎4年,熊文燦撫閩,大旱,鄭芝龍出資招饑民數萬渡台墾荒。(唐山過台灣)

1632  明崇禎5年,西班牙人台北盆地。

1634  明崇禎7年,西班牙人入蛤仔難(宜蘭)

1642  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出台灣。

1648  荷蘭人設學校於台南及麻豆,教育平埔族。

1657  同安人陳德卿、陳士敏等墾大槺榔西保竹仔腳庄(嘉義)

1661  鄭成功來台,驅走荷蘭人(據台38年),改台灣為東都,設承天府於府城赤崁樓,以新港溪(鹽水溪)為界南設萬年縣(縣治在今仁德二行村)北設天興縣(縣治在今佳里興)

          鄭成功部將林鳳率部屯田曾文溪中段為今之林鳳營。

1662  鄭成功派員至閩粵沿海募集大量民眾來台墾耕。鄭成功部將泉州人何積善、范文章墾八掌溪急水溪間鹽水港地區。

1664  鄭經整軍蒞台嗣立,改東都為東寧,改縣為州,設424寧靖王在萬年縣竹滬(路竹)墾田數十甲漳州人楊巷摘、陳士政墾大槺榔西保六腳佃庄(嘉義縣)

1665  陳永華教民製糖、闢鹽場曬鹽運銷日本、呂宋,台灣置保甲、建孔子廟、設學校。詔安人徐遠墾大槺榔西保大槺榔庄(嘉義縣)

1668  平和人林寬老、李達墾林內莊即潭仔墘(嘉義縣)

1673  福建徐姓漁人墾旗後(高雄旗津)、漳浦人向媽窮墾大槺榔東堡談後莊南安人陳水原墾茄冬莊(嘉義太保)

1674  平和人林虎、陳天輯墾後崩山莊(嘉義縣)

1677  南安人衛善英侯堪民墾大塗師莊(嘉義縣)鄭成功部將林杞墾水沙連(林杞埔)(竹山)鄭成功部將杜、賴二姓墾水沙連社寮及山腳莊(雲林縣)

1683  漳州蔡振隆、陳隆墾槺榔西保耕寮莊(嘉義縣)王錫祺墾其哩岸(北投石牌)

1684  台灣入清版圖,設13縣,台灣府屬福建省,改天興州為諸羅縣,(縣治由佳里興移至嘉義)以二程行溪為界,北設台灣縣(縣治在東安坊)南設鳳山縣(縣治在興隆莊今高雄市)

1685  閩人墾桃澗平野至南崁(桃園至南崁)泉州人陳瑜墾淡水南靖厝(鶯歌)沈紹宏墾鹿野草(鹿草)

1721  清康熙60年,「鴨母王」朱一貴策動民間勢力反清事件。

1887  台灣建省劉銘傳為首任巡府,設31131直隸州,二仁溪至曾文溪之間為安平縣,曾文溪至八掌溪之間為嘉義縣

1895  日治時期18954月至19458月,軍政時期台南縣為台南民政支部,後不斷改制,歷經「台南縣時期」「台南縣州時期」

1895  乙未抗日蕭壠大屠殺「走番仔反」事件。

1946  國民政府設89省轄市,台南縣有5015鎮,縣治設於新營。

1950  推行地方自治,台南縣版圖設定為台南市以外的二仁溪以北,八掌溪以南的區域轄有531鄉鎮。

台南縣古文化區:曾文溪流域,平埔族西拉雅族系四大社(新港、麻豆蕭壠、目加溜灣)的生活區。

台南縣新文化區:漢人在曾文溪以北,急水溪沿岸開發的區域(鹽水、白河、新營、北門)

 

附錄表記二:

延平郡王年代關係

1623明天啟3年鄭芝龍娶日人田川氏為妻

1624明天啟4年(清太祖9年,日寬永元年)714辰時,鄭成功生於日本肥前國平戶,乳名「福松」。

1625明天啟5年鄭芝龍據台成為台灣海賊首領。

1628明崇禎元年七月鄭芝龍就撫降明,封海防游擊,坐鎮閩南。

1630明崇禎3年鄭芝龍自日迎眷回,鄭成功7歲更名「福森」。

1638明崇禎11年鄭成功15歲,補弟子員,試列高等,食廩。

1642明崇禎15年鄭成功娶妻董氏,同年102日鄭經生。

1644明崇禎17年鄭成功在南京太學讀書受教於錢益謙字之「大木」。

1644明崇禎17319李自成攻陷明京都,崇禎自縊。明福王由崧即位南京,次年改元弘光

1645明弘光元年清順治2年,福王被清兵殺害,唐王稱帝於福州,改元隆武,隆武帝昭賜鄭森姓朱名成功,號國姓爺。

1646明隆武2年清順治3年,鄭成功受封忠孝伯御賜上方寶劍,掛招討大將軍印此後鄭成功祖孫三代皆以招討大將軍印理軍、政、經令。

1646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哭諫不從,鄭成功母翁氏(田川氏)自盡,鄭成功詣孔廟,焚儒服,拜嘆誓師。

1646唐王敗亡,立永明王由榔(神宗孫)於肇慶監國

1647永明王進皇帝位為明永曆元年

1648明永曆2年,永曆帝封鄭成功為威遠侯,從此鄭成功奉永曆正朔

1649明永曆3年,永曆帝封鄭成功為延平公。

1653明永曆7年,永曆帝晉鄭成功為漳國公封延平王

1655明永曆9年清順治12年,鄭成功拜受延平王冊封

1656明永曆10年清順治13年,鄭成功任陳永華為參軍

1660明永曆14年清順治17年,鄭成功遣商船貿易台灣

1661明永曆1531,鄭成功祭江興師進攻台灣,123驅走荷蘭人。

1662明永曆1621,鄭成功與荷蘭人簽訂合約受降。

1662明永曆16年,鄭經在廈門狎弟之乳母陳媪生子為鄭克臧,鄭成功盛怒令殺之,為金、廈諸將所阻。

1662明永曆1658鄭成功鬱逝於台南磚仔城,年39,征戰17載,葬於二王崙(坎頂山北麓屬洲仔尾)

1662明永曆1610月鄭經整軍來台嗣封延平郡王,稱世藩

1663明永曆17年清康熙2年,鄭經率舟師回廈門

1664明永曆18年清康熙3年,鄭經退守台灣,行鄉治制度,農業及營建技術傳入台灣,明宗室寧靜王來台依鄭經。

1665明永曆19年清康熙4年,鄭經以咨議參軍陳永華充勇衛,竭力輔經,教民製糖曬鹽銷日,台灣置保甲、建聖廟、設學校。

1671明永曆25年清康熙10年,台灣建設就緒,漳、泉民眾紛紛渡台。

1674明永曆28年清康熙13年,吳三桂叛清,鄭經接耿精忠書,舉兵抵廈門。

1677明永曆31年清康熙16年,鄭經戰場失利

1679明永曆33年清康熙18年,鄭經依陳永華議,以鄭克臧監國,安撫台人。

1680明永曆34年清康熙19年,鄭經率軍回台灣,鄭克臧年輕監國英名果斷,兵民感戴。馮錫範計奪陳永華兵權,陳永華悒悒而死,臨死前改其安平宅為池王府,後世雕像奉祀鄭王(神像現存安平開台天后宮)。

1681明永曆35年(清康熙20年)1月鄭經病逝於台南北園別館(開元寺),

40歲,在位19年,稱二王,附葬於二王崙鄭成功墓側。

1681明永曆35年(清康熙20年)1月監國鄭克臧被馮錫範以乳母抱養之子謀殺,妻陳氏自盡,合葬於洲仔尾。馮錫範等人扶鄭經次子鄭克塽(12歲)襲延平王位,由馮錫範專政,大失人心。4月,鄭克塽拜表追諡鄭成功為武王、鄭經為文王。東安坊坎頂山北麓二王崙建二王廟供奉鄭氏2王。

1683明永曆37年清康熙22年,清軍入台,寧靜王朱術桂自縊,五妃殉死,8月鄭克塽繳出延平郡王及昭討大將軍印降清,明朝正朔亡。南鯤鯓代天府創建,為鯤鯓王。

1684清康熙234月台灣入清朝版圖。

1684清康熙23年,普濟殿改建,改變廟宇座向,主祀池王爺,原建於永歷年間。

1686清康熙25年,記載中明永曆年間有保大里大人廟,奉祀「朱、池、李」祖孫三位王爺,又稱「三老爺」。今之永康蔦松「三老爺宮」、佳里「金唐殿」,皆由大人廟分靈。其特徵是池王黑臉象徵鄭成功,朱王紅臉象徵鄭經,李王白臉象徵鄭克臧。

1691清康熙30年代,台灣引進福州瘟神五帝之信仰,稱五帝廟,五行帝也,又稱五顯、五聖、五通,號顯聰、顯明、顯正、顯直、顯德。

1699清康熙38年,鄭成功祖孫三代移靈回福建,台灣百姓建廟崇祀,王爺信仰從此興起。

1699鄭氏家族靈柩沿水路由台南至南鯤鯓,在南鯤鯓停留候風,南鯤鯓成為「鄭王爺」靈襯離開台灣的最後駐留點。

1700清康熙38年,清帝下昭鄭氏為明朝遺臣,非亂臣賊子,置守塚建祠祀之。

1711清康熙50年後,清朝對台海禁,請王習俗由真船真具送至海中,改為竹製紙糊在海濱焚送。

1874清同治13年,沈保禎奏請創建延平郡王祠,1875祠成。

1874清同治13年,由楊士芳等人揭示「池王爺」為「鄭王爺」之謎。

1915余清芳利用民眾崇祀王爺的心理在台南西來庵扶乩,號召百姓抗日,引發噍吧年事件後,日人禁止大型廟會,持續一百餘年的鯤鯓王回府城行台活動受阻中止至今。

 

附錄表記三:

明清改朝關鍵大事年表

1583明神宗萬歷11年滿清努爾哈赤起兵犯明。

1640明崇禎135月洪承畴從山海關移駐寧遠。

1641明崇禎144月洪承畴進至杏山、松山之間。

1641明崇禎14515明清松山之戰明軍勝清的時機。

1641明崇禎147月下旬洪承畴進抵松山城。

1641明崇禎14819皇太極進駐松山杏山之間圍堵明軍。

1641明崇禎14821夜間明清松山決戰,寧遠總兵吳三桂拔營奔逃。

1642明崇禎152月洪承畴松山城破被擒降清。

1643明崇禎1689皇太極崩,順治6歲登極,多爾袞執掌朝政。

1643明崇禎16年,三海關事件吳三桂降清。

1644明崇禎1711李自成長安建朝為大順王朝,年號永昌。

1644明崇禎17319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縊殉國,遺留三太子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

1644明崇禎17429李自成稱帝,次日撤離北京,吳三桂乞兵關外,多爾袞入北京。

1645順治2年元宵高夢箕等人護崇禎太子朱慈烺至紹興觀賞花燈,太子失蹤。

1645順治2年(南明弘光元年)35滿清豫親王多鐸率軍南攻南明據守揚州的史可法。南明弘光朝擁福王朱由崧,獄囚崇禎太子朱慈烺。

1645順治2546)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被當地鄉勇程九伯等人打死。

1645順治210月南明使節團貢清,滿清收謝禮殺使者。

1646順治31115日鄭芝龍降清,1661年被棄市,鄭氏老少被抄。

1649順治6年明永曆3年,清以吳三桂由陜西入據川北。

1659順治16年(鄭成功海上政權永曆13年)7月鄭成功攻打南京退敗。

1659順治16年吳三桂獲滿清冊封為雲南平西潘王,尚可喜鎮廣東,耿繼茂鎮四川,永曆帝入緬甸。

1660順治17年吳三桂以「三患二難」疏請進兵緬甸絕永曆帝

1661康熙元年明永曆16年鄭成功入台灣。吳三桂兵入緬甸監視永曆帝,永曆帝致書吳三桂懇留殘命不從挾帝走雲南洪承畴自雲貴解任還京退休,1665年死。

1662康熙2年明永曆17年吳三桂絞殺永曆帝及太子於昆明,清以吳三桂為親王節制雲貴。

1662康熙2年明永曆1758鄭成功逝於台灣。

1664康熙4年明永曆19年鄭經接引寧靖王朱術桂渡台。

1667康熙6年明永曆21年,清帝玄燁開始親政,吳三桂請解雲貴事務。

1673康熙128月,清廷撤藩(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

 

1673康熙121121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祭旗反清,結合三藩及台灣鄭經等遺臣勢力。

1674康熙1311吳三桂建國號為周-大周王朝。31吳三桂登基稱周王。鄭經奉永曆正朔渡海抵廈門,吳三桂遣兵入江南,中原動搖。

1674康熙13413康熙斬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及其長孫吳世霖。

1676康熙15年鄭經攻廣州與吳三桂分軍而守,吳三桂兵敗平涼。

1678康熙17818吳三桂病死,孫吳世璠繼立,改元洪化。

1681康熙20年,清軍入雲南昆明,佔五華山,吳世璠自殺,三藩亂平,共8年。

1683康熙22年施琅率清兵攻打台灣,寧靖王朱術桂及其五妃自縊殉國,鄭克塽降清,明朝滅。

1684康熙234月台灣入清朝版圖。

 


附錄表記四:(對照南佳人紅樓夢的神奇真相-脂批破解)

紅樓夢關鍵人物與明清改朝的角色關係推論

賈寶玉  【靈肉情疵】榮國府(吳三桂為紅樓夢-石頭記的真正作者)神瑛侍者下凡,侍明清兩個政權,隱喻:吳三桂及其大周王朝吳三桂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的歷史事件主角。

林黛玉  【感傷悲劇】-芙蓉絳珠草脫胎化生,意寓衰落的朱明王朝,崇禎朝遺臣及明末遺朝政權,隱喻鄭成功(草鷄英雄)之延平王朝與三生石吳三桂之間的「木石盟」聯合抗清的史實。鄭成功名森字大木為草胎木質,南明隆武帝賜姓朱改名為朱成功,稱國姓爺,台灣外紀云:「草鷄夜鳴,長耳大尾,銜鼠干頭,拍水而起。」

薛寶釵  【生活美學】-牡丹 ,極端現實主義的人生,善於把握現實的利益,控制自己的感情。隱喻:滿清政權及吳三桂平西藩王政權

王熙鳳  【殘忍毒辣】出身於高貴複雜的大家庭手腕靈活的機會主義者,以個人為中心的功利主義者,「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隱喻:吳三桂的為人

史湘雲  【樂觀健全】性格英豪大方,心胸爽直,氣象恢宏,有男人氣慨。隱喻:李自成的大順王朝

秦可卿  【情淫兼美】年輕病逝,隱喻:吳三桂的大周王朝

賈雨村  【失意鑽營】賈化,字表實飛,別號雨村,官場失意,黛玉家教,賈化音寓假話,字表實飛音寓實非,表此人之言口是心非隱喻李自成、洪承畴等乘時機鑽營高飛,假語滅明的勢力暗指原出身科舉的翰林文官後來才轉為武職的洪承畴。

甄士隱  【恬淡詩意】甄費,家道中落隨道人而去,甄英蓮之父,甄士隱音寓託言將真事隱去,明朝的眞嗣隱去。甄費音寓明朝眞皇帝被廢,隱喻南明隆武朝勢力的鄭芝龍,「好了歌」隱喻洪承畴以吳三桂的例子勸降鄭芝龍。

甄英蓮   隱喻明崇禎皇太子朱慈烺等明崇禎胤嗣三太子等遺族母封氏儒人即甄家娘子:隱喻擁明勢力及封建制度下明朝藩王中懦弱無能的福王朱由崧的南明弘光王朝。英蓮(有命無運累及爹娘之物)後改名香菱,隱喻南明永曆帝及其王朝,消滅於元宵佳節。

封肅     甄家娘子之父,隱喻封建制度下明朝的朝臣鎮將和地方官吏,庸腐勢力,見利忘義,隨風轉舵。

空空道人 隱喻洪承畴(跛足蓬頭)及其所領的漢軍

茫茫大士 僧人,瘋和尚,隱喻多爾袞、努爾哈赤(癩頭跣足)及清軍

甄寶玉  【俊男】隱喻天下的眞王朝及朱明王朝崇禎皇帝,影射耿、尚二藩。


(二)鄭氏三代在台概況

鄭成功薨于台灣,葬台南近郊,武定里洲,今鹽洲村洲仔尾(鄭仔寮)。一六八一年(永曆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鄭經逝世,葬於墓旁。父子各有謚號,成功為武王,鄭經為文王。後洪門天地會將鄭成功奉為武宗。

一六九九年(康熙三十八年)事隔十七年,也就是滿清佔台後十七年,滿人為了防止這鄭氏父子陵墓遺留在台灣,成為復明運動的憑藉。所以康熙以美麗的詞藻「朱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 下令將鄭成功、鄭經父子的靈柩掘出,離開台灣。看起來滿清對鄭氏父子頗為優渥,但若參看滿人如何對付鄭氏遺族,就很清楚了解,遷墓是對台灣人抗清活動的釜底抽薪之計。毫無善意可言。

同時又將鄭成功父子陵寢遺物及有關史蹟徹底破壞,將一切遺跡消毀。台灣在清據時期,滿清官員編修台灣方志時,不敢多說鄭氏父子的功蹟及其陵寢,以免賈禍。

五月二十二日改葬福建南安縣康站鄉,覆船山。

鄭克塽及其家人得知其父及祖父欲改葬時,因無行動自由的權利,必須向清廷申請,方得回到安南辦事。鄭克塽不能獲淮,其原因台灣抗清事件前仆後繼,若放克塽出旗歸故里,有如放虎歸山,給予抗清人士莫大的鼓舞。 所以申請後僅有鄭克塽之弟鄭克舉一人獲准前往安南,雖在墓誌銘上以克塽名立的,但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這是清廷主事者,鄭克塽只是被用來當人頭,尤其是鄭家財力已竭,所以其他鄭氏族欲南下處理改葬皆不能獲准,鄭氏遺族受到的監管,絲毫不放鬆。改葬後在安南也無任何鄭氏親人居留承祀事。

在台南永康鄉網寮村有一座二王廟,據聞這是後人私下為紀念,這台灣民族英雄而建立的。

代天巡狩神是台灣眾多神祇之一,但此神祇在中國內地並無。此神是其人生前曾代天子職權,對國家有重大貢獻,故死後被人建廟崇祀。在台灣有代天巡狩神,表示其人功在台灣,而僅奉祀在台灣府。可知這就是鄭成功父子,為後人所崇祀。 在滿清異族統治下的台灣,為避免因拜此漢人英雄而惹禍,遂以代天巡狩神之名來取代。

延平郡王祠:在台南市東區開山路原本有一座小祠,滿清入侵台灣時稱為開山廟,得以幸存。至一八七五年方改建為延平邵王祠。日人擴建之,並改稱為「開山神社」。

 

鄭成功清國佔有台灣後,對台灣的處理原則及事實:

一. 官員及兵將遷移 將東寧王朝的主臣全部遷至大陸居住,不可留在台灣,鄭家納入上三旗管束。文武官員,士兵分別遷至在山東、山西及河南諸省墾荒。如此台灣即失去了可能的領導人物。

二. 採取以漢治漢的策略。即是以攻台將領來壓制民鄭遺民,長期以攻台將領擔任地方軍事首長。如福建水師一職從一六八四年至一七二一年計三十七年間共歷施琅、張旺、吳英、施世驃四任提督,其中張旺任職二年非攻台將領外,其他皆是,尤其是施琅、施世驃父子共任職達二十五年之久。在路陸提督方面由萬正色、吳英、藍理皆為攻台將領。

攻台將領肆無忌憚佔領田畝,施琅佔良田達七千五百餘甲,部屬陳致遠二千餘甲,雖有諸羅縣令季麒光再三申請,清廷未加治罪。又施琅強要澎湖漁民每年繳納銀一千二百兩,在一七二九年(雍正七年)雖有福建水師提督反應要求撤銷,至一七三七年方制止,也就是在施琅死 後四十一年方停止。又路陸提督藍理在台灣霸市抽稅,婪贓累萬,其罪應斬,但康熙僅調職至京入旗。 如此優待曲意保全,是懼明鄭遺民仍會發動武裝抗清事件。

三. 採取以番制漢政策 利用原住民來制漢,在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蔡機功招集二千餘人抗清,一六八九年(康熙二十八年)吞霄之役,清政府皆調原住民助攻。但此政策卻演變成後來漢、蕃和作抗清。

四. 移民政策 從閩粵地區引進大批人口,並安排聚居要地以便牽制原住漢人。在澎湖的南嶼(今名七美嶼)原本居民稠密,人口眾多,清軍入台後,認為此處地理是控扼戰略要地,即將原住漢人遷至八卓嶼,將南嶼交由攻台將領之親族、及清軍及其眷屬居住。又視移民至台灣為逃民,抓到要充軍,故多人選擇移民南洋。

五. 消除明鄭的廟宇建物 府治東安坊之二王廟、澎澎之將軍廟加以摧毀,在永曆二十年所建的台灣第一座文廟,清據時就改為府學,但是保生大帝廟得以保存,此為選擇性的加以消除,其對像是不容任何反清的英雄人物廟宇存在。原寧靖王朱術桂(請參閱p77)的王宅,在自縊前捐為寺庵,施琅入台後為給改為天妃宮,抹殺原為王邸之事實。

六. 改葬遷墳 除了上述鄭成功父子的墳墓遷至福建安南外,其他人員如鄭克在台灣的墳墓並沒有遷至安南,但卻離奇失蹤,不僅如此,所有明鄭時代官員如馬信、洪旭、王忠孝、陳永華等在台灣的墳墓,幾乎都完全消失無蹤,陳永華之墓僅尋著其墓碑,並無遺骨。 在此僅可推測清廷是有計畫的摧毀明鄭遺物、遺跡。嚴禁民間崇祀鄭成功。滿清政府為此將入土為安的民間習俗,在台灣更改為在下葬七、八年後,掘墳撿骨改葬,以掩飾毀人墳墓之惡行。並將此行為美化為孝順,廣為散佈。

七. 施琅仍懼鄭氏宗族,潛逃海外,密遣陳昂,出入於東西洋,緝訪五年。

八. 對台灣教育原本男多忠義女多貞烈的偉大情操,也如同內地,改為不講「忠」及「恥」之觀念,以消滅國家民族思想及愛國復仇精神。又毀朱文公祠,將朱熹的朱子學說排除。

九. 更改地名,如將東寧改為台灣,承天府改為台灣府,原天興縣、萬年縣改為諸羅縣、鳳山縣。此僅更改地名而無其他更動,可知這是政治上的考量,而非基於實質之需要。

十. 對台灣採用隔離、封鎖政策、嚴禁內地民眾,潛渡台灣:一六八四年清廷本欲大開海禁,任商漁渡台採捕,惟施琅拒之又請嚴禁惠、潮之民渡台。清廷俱從之。

十一. 滿清一佔據台灣,並確定其版圖是,東從羅漢門(今旗山附近)至莊內門,西至澎湖,南至沙馬磯(鵝鑾鼻),北達雞籠(基隆)。其他山區及東部地區全不計入。

曾任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長日人山中樵指出,滿清政府為移除台灣人心中對鄭氏三代之事蹟,以免鄭成功之墓成為台灣人崇拜中心,而影響其統治。

雖然多方的處理,但台灣仍然不斷發生抗清事件。如一六八四年蔡機功等二千人起義,一六八八年陳辛等結合三十六番抗清事件,一六九六年吳球、朱友龍事件,一七○一年劉卻之役等。 尚有其他多起武裝抗清起義事件。東寧亡國三十八年後,即在一七二一年台灣民族英雄朱一貴領導大規模抗清戰爭,這也是台灣男子多忠義的具體表現。

在台灣的開墾生產方面,在鄭氏末期,因抽壯丁作戰,農業生產因人力減少而有影響。清軍入台後,鄭軍不論是否是生產者一律送回大陸,如此當然使得農業衰退。加上滿清限制大陸人民過海來台,使得生產萎縮。

一六八五年(康熙二十四年)沈紹宏請墾荒地其文:「…緣北路鹿野荒埔,原偽鄭時左武驤將軍舊荒營地一所,甚為廣闊。茲無人請耕,伏祈天台批准。…」

一六八八年由台灣開往日本的船在七月七日抵達長崎後稱:「本來尚有二船亦要來日本,但因台灣人口減少,無種蔗的人,糖的產量大減,如此貨量減少而無法成行。…糖和鹿皮的生產不及從前十分之一。」

除了上述鄭軍登陸場面紀錄可以透露不少蛛絲馬跡外,筆者以為,在荷文獻中被提及的Lakjemuyse灣是另項可注意重點。在〈被遺誤的臺灣〉中,C.E.S明確記載鄭軍通過距Zeelandia城(熱城)北方二哩諸島間的鹿耳門水道後,於Lakjemuyse灣登陸,而此海灣在何處,同書中描寫荷軍派Pedel(楊英稱作拔鬼仔)去北線尾攻擊鄭軍時,曾如此描述北線尾的地理環境:「這是個周圍約一哩的沙洲,其一角正對著熱蘭遮城,另一個角對著Lakjemuyse灣,和另一個沙洲形成著海峽。」因此筆者以為可根據上文這些描述,與哥涅理斯.布落克荷(Cornelis Plockhoy)於1652年所繪「大員及其附近地區地圖」合觀之,在北線尾沙洲另一角隔著大員內海相對應的海灣,正是綠谷(柴頭港溪中下游)至新港溪的範圍,而這一段海岸就本文第一章所言,在荷蘭時期乃至後來清朝康熙中期以前,概屬洲仔尾範圍。換句話說,鄭軍登陸的Lakjemuyse灣可能位置應是在柴頭港溪出海口至新港溪出海口間的海岸地。

另外《巴城日記》中對於鄭軍行動快速之紀錄,曾有如下生動描述:「敵軍迅急於Caronsbrug橋(卡隆橋)附近之Lankjeeuw農場及製磚工廠附近設營置陣,直迄中國病院處,予以包圍Provintia城砦(普市)」註41。細觀此段說法,關鍵處應是在卡隆橋的位置,如果能定位出卡隆橋的位置,其後提到的幾個地名也可以因此而定位,今學者石萬壽於《台南府城防務的研究》乙書中提出卡隆橋應是在今台南市府前路與永福路交叉口一帶,但筆者以為,或許另一學者翁佳音所提出在今永康市東橋里(舊稱小橋庄)於荷時所建造的磚橋,更符合其時代意義及地理背景註42。若是如此,那麼Lankjeeuw農場應該就是位於小橋庄附近。就本文第一章所論,筆者以為自小橋庄所流出的花園坑溪至柴頭港溪一帶最可能是Lankjeeuw農場的分布位置,若然如此,則製磚工廠應是在柴頭港溪出海口或是南岸,因為當地的馬房大山就是生產磚窯的最佳原料來源註43。因此若以上述這些地點合觀之,則鄭軍應是在洲仔尾至柴頭港溪一帶登陸才合情理,否則不可能「迅急於」卡隆橋、Lankjeeuw農場及製磚工廠設營置陣,甚至可以往前挺進包圍普市,還能以逸待勞予以來援的荷軍上尉Aeldorp迎頭痛擊。

筆者在此擬引用翁佳音於〈重覓鄭成功大軍登陸的舞台〉一文中所提出荷人農場可能為鄭氏繼承的觀點,不過翁氏在文中提出Smeerdorp可能位於阿姆斯特丹農場,而阿姆斯特丹農場可能就是鄭氏花園的前身。對此,筆者以為,若以上述文獻探討的結果,則Lankjeeuw農場似更符合翁氏所提觀點(翁氏譯為琅嶠別莊),可能其後被鄭氏王朝所繼承,準此,則鄭經命人擇地所建的亭園樓臺花園前身極可能就是Lankjeeuw農場,甚至鄭經為其母所建的北園別館可能均在Lankjeeuw農場的範圍內。

若以上假設均成立,則上文《巴城日記》內對於鄭軍登陸時所提到的幾個地名,均可以明確標定其位置,也就是說,卡隆橋應是在小橋庄附近,而離小橋庄不遠且隔著柴頭港溪與其相望的馬房大山山頂及山頂附近平地可能就是Lankjeeuw農場所在地,也就是北園別館及鄭經花園所在地;另有一種可能是Lankjeeuw農場就位於小橋庄西側目前洲仔尾「花園」丘陵一帶範圍(今洲仔尾正南三街附近),如此也符合《巴城日記》內所述卡隆橋與Lankjeeuw農場相對位置條件,而製磚工廠幾無疑義的就是在柴頭港溪出海口附近(南、北岸均有可能),也就是馬房大山的山腳下。

因此將《巴城日記》所述鄭軍登陸場面以今日地名復原,應為如下場景:鄭軍上午十時許自Smeerdorp登陸後,迅急於小橋庄的卡隆橋及附近洲仔尾農場與柴頭港溪出口附近的製磚工廠設營置陣(若以二萬餘人軍隊分布於此三角區域活動是合理的註44),然後沿著東南側(逆柴頭港溪河谷)前進,傍晚時已迄中國病院處並包圍普市了。


(三)就人文背景探究

前文一再述及的馬房大山其實在清代時是被堪輿界視為風水極佳的寶地,環繞其旁而流的這一段柴頭港溪,更因其圍繞所產生的特殊河貌而被稱為「田螺狀」註45,直至日治時期,一直是墓葬的熱門地點。而早期的馬房大山外表形似一頭大象,象鼻是由馬房大山筆直伸入柴頭港溪,易言之,整個馬房大山山勢走向是由象頭山頂順著象鼻衝入柴頭港溪,甚至越過溪流往北延伸至洲仔尾地帶。另中文獻亦多同時記載鄭氏父孫三代均葬於洲仔尾,二者因此所牽連關係就十分耐人尋味,也許真的是為風水考量,藉由寶地的安葬保佑後世子孫長治久安。不過就前文所言,即使不為風水考量,藉由上述推論,筆者以為柴頭港溪出海口海灣至洲仔尾花園坑溪出海口這段土地是鄭軍最可能的登陸地,設若如此,則此段地界對鄭氏三代的意義自是不同凡響,不但鄭經花園可能設於此處、鄭經供奉其母的北園別館亦在馬房大山頂東側不遠處,而且此處又可能是鄭氏父子大軍先後登陸處,或許對鄭氏父子而言,葬於洲仔尾的紀念意義大於一切吧。

另除鄭成功、鄭經父子以外,中文獻亦多記錄鄭成功其孫鄭克臧併其妻陳氏均葬於洲仔尾,雖然墓塋早已消逝不可尋,但今台南縣永康市中華北路與中正南路交叉口附近有一座廟宇開仙宮,卻從很早起就傳說內裡供奉的「開府元帥」與「陳仙姑」其實就是鄭克臧與其妻陳氏的化身註46,若然如此,且廟的原來位置就在中正南路與中華北路的交叉口,屬於柴頭港溪出海口附近靠洲仔尾側,這樣的位置也極符合前述馬房大山所衍延出的風水寶地說,即使地方傳說開仙宮原來的位置並不在今日所看到之處,而是另有它地(但距離不遠),但從另一角度視之,等同鄭克臧與其妻的墳塋原來也距離開仙宮現址不遠,屬於馬房大山風水寶地範圍之一註47

早期除非經歷人禍,刻意要把墳塋遠遷以外(如鄭氏父子墳塋遷建回中國福建南安),若只是單純遭遇天災(例地震或颱風風雨所引起的洪流四溢),在舊墓被毀或汲汲可危的時候,多是把舊墓遷往鄰近較安全的地點重新建(修)墓安置,就這些觀點論之,鄭克臧夫妻原始墓塋應該也是離上述地點不遠。

設若鄭氏父孫三代彼此又是葬在相鄰不遠處,則可由鄭克臧之墓就可以推斷鄭成功父子墳塋大約位置,而這些位置再怎麼推論,都脫離不了洲仔尾至柴頭港溪這塊地域。顯見這段範圍內地域,對鄭氏父孫三代而言,具有相當意義,才會接連三代墳塋都設於此地,準此,也許「鄭氏軍隊從鹿耳門水道通過登陸台灣本土海岸」此一大事,就是成為鄭氏家族心中最重要墳塋設置決定因素呢。

註腳:

41 翁佳音〈重覓鄭成功大軍登陸的舞台〉,28頁,《歷史月刊》,20026月。文內將Lankjeeuw農場,譯稱「瑯嶠別莊」;石萬壽先生《台南府城防務的研究》,3頁,台南:友寧出版,19852月。該書譯作「蘭克鳩農場」,並指出其位置應在今台南市府前路與西門路夾角一帶。

42 2007214翁佳音於台南縣府舉辦「發現大橋講座」會中所言,荷長官卡隆(François Caron)曾於今永康市大橋里及東橋里(舊稱小橋庄)附近建有大、小二橋,依當時以長官姓氏來稱呼地名的習慣推測,準此,則大、小橋中應有一座稱為「卡隆橋」。

43 張歸帆〈柴頭港溪探源系列十八〉,中華日報,199856。馬房大山一帶於日治時曾因磚窯廠興起而帶起地方繁榮,可見製磚工廠不獨荷時期有,至日治時期亦發現馬房大山的青灰岩(黏土),是產製磚窯的最佳原料來源。

44 將這段推測文字與1662年德國人阿爾布烈.赫波特(Albrecht Herport)所繪「大員烏瞰圖」合而觀之,應是很適切的搭配組合。

45 張歸帆〈柴頭港溪探源系列三〉,中華日報,1998414

46 石萬壽《永康鄉志》,800頁,台南:永康鄉公所,1988年。

47 同上註,洲仔尾地方傳說今洲仔尾南良實業公司(永康市鹽州里洲尾街4110號)內由石萬壽、周泰宏等人於民國66年試掘所得鄭其仁墓址原為鄭克臧夫婦墓址,唯並無進一步證據支持此項說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